七年級天兵茶人 用傻勁成就「兩岸茶王」! 邱宏仁 走出自己的路

2015-01-22 12:23

? 人氣

楊盛勳是茶業改良場推廣中心前主任,在茶改場一待42年,也擔任各地比賽評審。他解釋,有時一天要品評幾百杯茶:一是外觀,二是茶湯顏色,最重要當然是香氣滋味;結論就是:「只能意會」。他認為一品茶業同一款茶,在阿里山冬季賽與兩岸鬥茶皆奪冠,是千載難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不在主要風景區,觀光的人少,專門來找茶的人多。一品茶業也經營民宿,有時愛茶成癡的客人,農忙時節住一、兩晚也要等著林淑媛焙茶;也有不會說中文的日本人,拿著茶葉罐子找到山上來,豎起大拇指說:「一級棒!」讓她很是感動。

(圖片取自Flickr@J Wynia)

土生土長的林淑媛回憶,小時候山區生活困苦,爸媽從山上搬木頭、竹子到市區去賣,只能賺取微薄收入。她念國中時,要走8個半小時才能到學校,每個月離家時,媽媽就交給她一包筍乾或金針,讓她背著到鎮上找農產品店賣掉,所得就是她一個月的生活費。一直到後來政府推廣種茶及觀光,一家人生活才逐漸改善起來。

一開始茶葉都是賣給批發商,早年遇到颱風天路坍掉,一個茶商都上不來,當時也不懂真空包裝,心血全化為烏有。八六到九一年茶葉量少很好賣,後來整個村都種茶葉,產量一多,價格被茶商壟斷,從當時1斤5000元降到1000元,如今也維持在這個水準。茶葉價格雖然便宜,但茶是愈做愈好。雖然中國大陸製茶技術緊追在後,阿里山茶業協會總幹事郭百超指出,台灣海島型高山氣候所種出來的烏龍茶,質量與口感是中國沒辦法仿效的。阿里山茶區日照充足、日夜溫差大、雲霧繚繞,口感、香氣、色澤都是一等一。邱宏仁指出,中國茶園管理已經不輸台灣,就是差在滋味。對岸公式化、大量製茶,不像他們是看茶做茶。不少茶行做大陸客生意好賺,愛惜羽毛的林淑媛也不羨慕:「搵實實做就好(台語)」。

一位資深業界人士表示,台灣一年約產7000噸高山茶,另外再進口3500噸茶。陸客雖對台灣茶趨之若鶩,但來了買到的多是進口茶或是混合茶,為了迎合陸客,有些茶商也不再走繁複程序製茶,形成劣幣驅逐良幣。資訊不對稱,一般消費者根本分不清楚喝下肚的是進口茶還是真正高山茶。就有不少陸客向他抱怨:「為什麼我來台灣花了上萬元買到的茶,味道還不如我們中國的茶?」

茶王的背後 是傻勁與執著

(圖片取自Flickr@kanegen)

郭百超指出,茶園管銷費用驚人,高山茶成本高,茶農只能賺取微薄利潤。20年前,阿里山1斤茶就是2000元,到現在也還是2000元,即使多了這麼多陸客,價格也沒有提升。在觀光路線上的小農較有優勢,但在偏遠山區的只能辛苦經營,沒有對外銷售管道,價格控制在批發商手上,不少茶農只能苦撐。阿里山沿路不少大型茶商,到底是賣阿里山茶?還是消費阿里山這塊招牌?只能各憑良心。

即使回到都市,那片絢爛美景像夢一般;但是邱宏仁套上雨鞋、俐落的踩著茶園爛泥爬上爬下、憨憨阿做(台語)的認真神情,依然烙印腦海中。對於評審來說,拿到「茶王」的關鍵,是在於滋味和香氣;但那背後,其實是一股傻勁與執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財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