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熱情、高效能的主流企業文化,如何將白領工作者推入深淵?:《失業白領的職場漂流》選摘

2017-12-14 05:10

? 人氣

「常見對於強調個性的合理解釋是,現今企業界的人員很可能必須『團隊』合作,而在團隊中,一個人的舉止行為和知識經驗都同等重要。」(示意圖,the intern@fb)

「常見對於強調個性的合理解釋是,現今企業界的人員很可能必須『團隊』合作,而在團隊中,一個人的舉止行為和知識經驗都同等重要。」(示意圖,the intern@fb)

我所遇到的企業界最怪異的一面,或許是它不斷強調「個性」和「態度」。和學術界一樣,在新聞界裡古怪或難以相處的人我都司空見慣,只要如期交稿或是學生掌握好主修科目,就沒有人會抱怨。但是這條企業界的道路上,充滿了提升或改善個人性格的警告。教練實施人格測驗,而且談到樂觀與平易近人的重要性;網路和書上的建言都極力主張要徹底重新調整個人的態度;連結活動強調不斷「提升」的必要性。其他的求職者都同意,成功有賴個人順應周遭小眾文化(microculture)的能力。就像希拉蕊.麥斯特所說的:「假如他們找到一個和他們處得來、個性適合的人,他們就會喜歡他。在現今的面試中,來不來電比有沒有技能更重要。」傑夫.克萊門把成功歸功於:「個性,你認識的人。假如老闆熱衷於高爾夫球,我們就應該都熱衷於高爾夫球。假如他抽雪茄,我們也都要抽雪茄。假如他喝白蘭地,我們也都必須喝白蘭地。你終究會看到他嚴重的缺失,然後掌握到這些缺失的證據。然後,假如你抓到他們的小辮子,他們就會繼續留用你。為求生存,你必須知道葬身之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個性和做好工作有什麼關係?至少就工作表現而言,我仍然有自信自己會是個像金伯莉所說的「公關高手」。但我是否能夠扮演好教練和專家所指示的那個必要角色呢?常見對於強調個性的合理解釋是,現今企業界的人員很可能必須「團隊」合作,而在團隊中,一個人的舉止行為和知識經驗都同等重要。但即使做過這份性向測驗(其依據是假設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似乎還是只有一種個性受歡迎,就是永遠興高采烈、熱忱有勁和順從馴服的個性──這正是過渡產業培養出來的特點。你可能會認為,較高層級的管理階層應該會有一些空間,可以容納那些偶爾工作上合不來的人,就像以前安隆的傑佛瑞.史基林(Jeffrey Skilling)和美國線上(AOL)的羅伯特.皮特曼(Robert Pittman)一樣,但一般還是認為合宜才占優勢。《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最近有一篇文章指出,這些必備的人格特點甚至勝過聰明才智,而且在企業內每個階層皆是如此。

「想想看真正聰明的人有什麼特色。他們會為自己著想、他們喜愛抽象的觀念、他們可以冷眼旁觀事實。詭計是他們的敵人。異議對他們來說易如反掌,複雜的事物也是。這些特質不只在多數行業的工作中是不需要的,在大公司要升遷時,這些特質實際上都成為阻礙。」

同一篇文章還提到一位資深職務的女士,在一次性向測驗時透露「諷刺是我最喜歡的幽默形式之一」而受到指責。文中報導:「她不會被炒魷魚,但公司的立場相當明白,除非她重新嚴正思考自己的幽默感,否則可能比較適合另謀高就。」從我的觀點來看,這點更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