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熱情、高效能的主流企業文化,如何將白領工作者推入深淵?:《失業白領的職場漂流》選摘

2017-12-14 05:10

? 人氣

「常見對於強調個性的合理解釋是,現今企業界的人員很可能必須『團隊』合作,而在團隊中,一個人的舉止行為和知識經驗都同等重要。」(示意圖,the intern@fb)

「常見對於強調個性的合理解釋是,現今企業界的人員很可能必須『團隊』合作,而在團隊中,一個人的舉止行為和知識經驗都同等重要。」(示意圖,the intern@fb)

我所遇到的企業界最怪異的一面,或許是它不斷強調「個性」和「態度」。和學術界一樣,在新聞界裡古怪或難以相處的人我都司空見慣,只要如期交稿或是學生掌握好主修科目,就沒有人會抱怨。但是這條企業界的道路上,充滿了提升或改善個人性格的警告。教練實施人格測驗,而且談到樂觀與平易近人的重要性;網路和書上的建言都極力主張要徹底重新調整個人的態度;連結活動強調不斷「提升」的必要性。其他的求職者都同意,成功有賴個人順應周遭小眾文化(microculture)的能力。就像希拉蕊.麥斯特所說的:「假如他們找到一個和他們處得來、個性適合的人,他們就會喜歡他。在現今的面試中,來不來電比有沒有技能更重要。」傑夫.克萊門把成功歸功於:「個性,你認識的人。假如老闆熱衷於高爾夫球,我們就應該都熱衷於高爾夫球。假如他抽雪茄,我們也都要抽雪茄。假如他喝白蘭地,我們也都必須喝白蘭地。你終究會看到他嚴重的缺失,然後掌握到這些缺失的證據。然後,假如你抓到他們的小辮子,他們就會繼續留用你。為求生存,你必須知道葬身之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個性和做好工作有什麼關係?至少就工作表現而言,我仍然有自信自己會是個像金伯莉所說的「公關高手」。但我是否能夠扮演好教練和專家所指示的那個必要角色呢?常見對於強調個性的合理解釋是,現今企業界的人員很可能必須「團隊」合作,而在團隊中,一個人的舉止行為和知識經驗都同等重要。但即使做過這份性向測驗(其依據是假設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似乎還是只有一種個性受歡迎,就是永遠興高采烈、熱忱有勁和順從馴服的個性──這正是過渡產業培養出來的特點。你可能會認為,較高層級的管理階層應該會有一些空間,可以容納那些偶爾工作上合不來的人,就像以前安隆的傑佛瑞.史基林(Jeffrey Skilling)和美國線上(AOL)的羅伯特.皮特曼(Robert Pittman)一樣,但一般還是認為合宜才占優勢。《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最近有一篇文章指出,這些必備的人格特點甚至勝過聰明才智,而且在企業內每個階層皆是如此。

「想想看真正聰明的人有什麼特色。他們會為自己著想、他們喜愛抽象的觀念、他們可以冷眼旁觀事實。詭計是他們的敵人。異議對他們來說易如反掌,複雜的事物也是。這些特質不只在多數行業的工作中是不需要的,在大公司要升遷時,這些特質實際上都成為阻礙。」

同一篇文章還提到一位資深職務的女士,在一次性向測驗時透露「諷刺是我最喜歡的幽默形式之一」而受到指責。文中報導:「她不會被炒魷魚,但公司的立場相當明白,除非她重新嚴正思考自己的幽默感,否則可能比較適合另謀高就。」從我的觀點來看,這點更糟。

團體裡每個人都具有相同的好性情、容易相處,而且不致於聰明到具威脅性,這實在是個很奇怪的團體。就我個人的團隊計畫經驗,總是至少會有一個脾氣不好或只會說風涼話的隊員,人數可能還更多呢。事實上,就因為這個人的存在,其他人才需要具有企業界非常重視的「人際關係的技能」。此外,在企業理應努力「多元化」的年代──組織「多元化委員會」並雇用「多元化的專業人才」,禁止個性多元化似乎會造成反效果,那只會阻礙像民族、性別、種族這些常見的多元化形式的成就。如果公司想要達到真正人口上的多元化,公司需要的人就是那些被認定對種族歧視過度敏感的非裔美國人,或是高喊反對性別歧視的女人。但這些人可能因為無法做一個充分順從的「隊員」,而有被解雇的危險。

上班族、勞工、白領配圖。(資料照,方炳超攝)
「在企業理應努力『多元化』的年代──組織『多元化委員會』並雇用『多元化的專業人才』,禁止個性多元化似乎會造成反效果,那只會阻礙像民族、性別、種族這些常見的多元化形式的成就。」(資料照,方炳超攝)

儘管我有那些公認的性格缺失──諷刺、沒耐心, 可能還有聰明, 但我確實嚴肅看待「團隊合作」這個詞語。我在工作應徵函中所附的求職信裡,總是強調企盼在一個「有朝氣的團隊」中協力合作,而且我很喜歡在長期努力「推展公司的品牌與形象」下與他人合作的同事情誼。我一直是以獨立個體的身分在做「顧問」,現在我很熱切地想要從寒冷的外界進到溫暖的企業界中。我沒有注意到的是,我的求職夥伴們本身曾是「隊員」,這表示這些「團隊」應該都非常脆弱。

談了這麼多做一個討人喜歡的「隊員」的必要性,其實很多人都在相當殘酷的環境裡工作,對那些具有可取特點的人來說,這似乎特別具有挑戰性。興高采烈、樂觀愉快、順應服從,這些都是部屬的特質,是僕役而非主人,是女人(至少在傳統上)而非男人。管理大師哈維.麥凱建議讀者克服因經常失業所造成的痛苦與消極,並努力保持永遠樂觀的看法,之後他很神祕地提到:「最可親、最忠誠和最順從的員工,通常都是最容易被炒魷魚的人。」

若照企業界的混亂情況來看,做一個可親的人這種指示聽起來就像當隻待宰的羔羊。

而且就在我寫這本書時,標準又提升了。可親與熱忱已不足以使一個人的個性具吸引力;就在過去幾個月中,我注意到大家對熱情的要求愈來愈多。在一九七九年寫出暢銷書《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建言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他另一本著作中提出「第八個習慣」,他解釋說:「高效能……在今日的世界已不再是非強制性的選擇──它是進入競爭場域的代價。但在這個新的現實之中,要生存、繁榮、創新、超越和領先,都需要建立在高效能上,並超越高效能。這個新紀元的號召與需求就是卓越。這是為了成就感、熱情的執行力和重大的貢獻。」

愈來愈多公司網站提出關於「熱情」的主張,令人喘不過氣,聲稱這是公司的特質和雇員的必要條件之一,就好像「假如你有熱忱、創意、熱情,想找一個意見會受到尊重的工作場所,到德爾飛公司(Delphi)來就對了」。凱文.克倫(Kevin Craine)在他的網路商業評論「每週洞察」(Weekly Insight)中,建議商業人士要學得「……熱情。你必須相信自己的策略,並對它有熱情。」《今日美國》(USA Today)評述:「……下一代致勝的公司,會是那些用情感、理智、創意和熱情來工作的員工的公司,這是廣被接受的事實。」

精力與奉獻已經是一九九五年那時候的事了;在二十一世紀,你必須要感受到一種和浪漫愛情一樣強烈的情感動力,或至少表達出來。不過,柯維提醒我們,在我們為這個可能性神魂顛倒之前,適當程度的熱情有時是需要被強迫鞭策出來的。你如何在公司實現「一個團結、有向心力的文化」?他回答:「引發痛苦。如果人人都滿足、快樂,他們就不會做太多的努力。你不希望等到市場引發你的痛苦後才來補救,所以你就必須用其他的方式來引發痛苦。」

這個對「熱情」的新主張,標記著企業帝國更進一步擴展至其下屬的時間與精神。以前預期白領階級人士必須具備休閒嗜好;實際上,面試時若不列舉一項嗜好是很奇怪的,即使只是閱讀或打橋牌都好。不過,人們卻不預期現今「熱情」的員工有時間或精力去追求這種不重要的嗜好;他們隨時待命、放棄休假、開夜車、全力以赴,身心負荷達到極限。科學家、作家和競選活動參與者有時候也是這樣,但不是連續好幾年都如此,而且不是為了千變萬化的目標而努力。

就是這種白領階級工作的不安定感,使得對熱情的要求顯得如此殘酷和不合常理。你或許可以對一份工作假裝有熱情,或甚至感覺到熱情,但下一份工作呢?再下一份呢?甚至連性工作者都不預期每次都要表現得很「熱情」了,而且他們的境遇當然很少受到拒絕。在被裁員後重新出發,而且以熱情的承諾重整心境,一而再,再而三──這個工作是給專業演員的,或是給一個已經無法自然表露情感的人。

*作者為美國知名作家、記者兼社會評論家。著有《我在底層的生活》、《失控的正向思考》等。本文選自作者時報出版最新作品《失業白領的職場漂流:專欄作家化身高年級求職生的臥底觀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