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的台灣:《戰後台灣的日本記憶》選摘(1)

2017-04-21 05:50

? 人氣

1990年代的台灣,有這麼樣一句口號。「日本能,台灣也能。」意思是說日本可以,台灣也可以。這句口號應該是當時在台灣位居領導階層的日本教育世代人們,發自內心的話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90年代前半,像我這樣生於戰後世代的日本人,在台灣只要一感到任何不便,總會遇到日本教育世代的人慌忙而出,給予各種關照。我想,這不單是台灣歡迎外來者的一種文化表現,而是帶著一種「台灣本來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心情。

有關充斥在台灣的「日本元素」或「冒牌日本」,就日本教育世代而言,或許還抱有一種只有自己才曉得真貨的自負心理也說不定。在日本經歷高度成長的1980年代,台灣可以接收日本電視節目之後,日本教育世代似乎強烈地覺得,在台灣懂得享受日本最新進步文化的只有自己。

「日本元素」所到皆是

那麼,戰後台灣的這個文化狀況,是否單單只是一種高水準文化滲透到周邊社會的現象呢?大多數接觸過1980年代以前台灣的日本人或許會這麼想。但就我的印象而言,如用這種看法來理解,那麼「日本元素」未免也太多了。

如今,日本每年有許多的觀光客到台灣。在民主化進展下,台灣社會面貌更加透明、清晰。拜其所賜,許多日本人在享受台灣獨特性的同時,也享受著和日本高度相似的部份,以及日本統治時代的文化遺產。搭乘從日本引進的新幹線,在便利商店發現許多日本商品的台灣版,店裡的年輕店員以隻字片語的日語來應對。乍看之下,我們似乎是看到「日本元素」流入到台灣,並確認了日本文化所具備的影響力一般。觀察「日本元素」滲透情況,享受文化的交流,這的確是國外旅遊的一種樂趣,歐美人士在造訪日本時也享受著歐美文化的滲透力。

然而,現今在台灣能夠接觸到的「日本元素」和一般文化的滲透確有相異之處,不少日本人在造訪台灣時應該也有這種感覺。這和日本飲食文化壽司或醬油滲透到歐美社會的情況是不同的。而且日本漫畫或動畫打入歐美,應該可說是一般的文化流向。可是,台灣則是始於這些文化滲透到歐美以前,而且未免是過多了。彷彿是台灣人暗中知道歐美人所不瞭解的享受日本的方式。

有段時間,漫畫在日本小學曾被當作是低俗的消遣而受排斥,但在1980年代的台灣,像《巨人之星》這樣以日本職業棒球為舞台的漫畫也被翻譯出版。不知為何,日本職業棒球在台灣雖無實況轉播,卻也滲透進來。當然,據說台灣的學校也曾認為漫畫是低俗的消遣。雖說如此,但還是有大量的翻譯流通。超愛漫畫的我意識到這個現象時,驚覺歐美和東亞的價值基準竟如此不同,然而如第三節所述,由於聽過了友人家裡的談話,才認識到日本漫畫和動畫在台灣滲透,或許和單純的享受作品還是有所不同的。

9152戰後台灣的日本記憶.jpg
戰後台灣的日本記憶》書封。(允晨文化提供)

*本文選自《戰後台灣的日本記憶》(允晨文化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