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的台灣:《戰後台灣的日本記憶》選摘(1)

2017-04-21 05:50

? 人氣

日本文化的滲透力

早在比那個年代更久以前的台灣,日本文化便已有很深的滲透。這裡先舉《別冊宝島》中,1990年代左右從台灣來到日本,時年二十四歲的台灣女留學生的經驗,作為那個年代的說明。她以〈我喜愛的漫畫都是日本的〉(私の好きだったマンガはみんな日本のものだったんです。)為題,談了當時的漫畫體驗。她一直以為小叮噹(即多啦A夢)是香港的漫畫,一直到高中才從租來的錄影帶知道是日本的漫畫,衝擊很大。於是她決定到日本去,親眼確認在台灣看過的漫畫是否都是日本的東西。她說,在不知道是日本文化的影響下長大,另一方面又深信日本是侵略台灣的邪惡國家,不禁陷入自我懷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位留學生是在那個年代喜愛漫畫的,然而漫畫本身其實更早就滲透到台灣來。比我年長十歲以上的留學生友人在1980年左右曾說:自己的母親是留在台灣的日本人。母親懷念日本文化,為了讓自己吸收日本文化,在小學時經常買日本漫畫的中文版給他。因為這樣,自己才常有機會看手塚治虫的漫畫。由年齡來推測,他對日本漫畫的喜愛,似乎是在1950年代。當時我是半信半疑地聽他這麼說。

20170403-台北市長柯文哲3日至新北投車站揭牌,並穿上和服及木屐參觀新北投文創天地。(顏麟宇攝)
日本文化十分滲透社會,圖為台北市長柯文哲至新北投車站揭牌,並穿上和服及木屐。(資料照,顏麟宇攝)

自我聽到這段話以來已經事隔30年以上由於時常造訪台灣心理上對這段話雖加深了一些相信,但當時的實際情況,如今我還沒有清晰的輪廓。或許是從日台之間形成國界的戰爭結束後,漫畫這個日本次文化的翻譯版以庶民娛樂之姿,繼續依某種方式連綿地流入台灣。然而友人的母親買給他讀,說不定1950年代的人們,是以一種理所當然的心態在閱讀手塚治虫的漫畫,而不是閱讀國外作品。雖然現在的研究水準還不出想像範圍。

如今,台灣有一群年輕人因為喜歡日本而被稱為哈日族,較同一世代的日本年輕人還要了解日本藝人和次文化。一般常以為這是民主政治下,日本的資訊可以輕易地流入台灣而發生的一個現象。然而,過去的台灣早就是如此了。只是過去和台灣沒有過接觸的日本人未注意到而已,所到之處其實皆是日本的資訊。

2015年9月15日,我在台北看電視新聞時,重新感受到1970年代的日本多麼深入地扎根在今日的台灣社會。無黨籍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某大學演講時,說自己作為一位醫師就和「怪醫黑傑克」一樣我們應該注意到的不是他提到手塚治虫的「怪醫黑傑克」,而是電視的標題把「怪醫黑傑克」打成了「怪醫秦博士」。 「怪醫秦博士」是過去在台灣和香港流通的「怪醫黑傑克」海盜版所使用的名稱。現在台灣發行的版本是正式取得翻譯權,直譯原作的題名。儘管「怪醫秦博士」或許總有一天會消失,但現在電視新聞上看到的「怪醫黑傑克」仍然是「怪醫秦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