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的台灣:《戰後台灣的日本記憶》選摘(1)

2017-04-21 05:50

? 人氣

這個現象說明了當時或是更早以前普及的日本漫畫作品如何深入台灣社會我在1994、95年左右,曾在台灣電視上看到國立台灣大學教授在長。約三十分鐘的節目裡,從各種角度分析「怪醫秦博士」,當時非常吃驚。由於那個時代並不像今天這樣言論自由暢通,所以當台大教授認真地討論日本漫畫作品,而且還是海盜版時流傳的作品,令人覺得很新鮮。當時《怪醫黑傑克》結束連載剛滿十年,感覺還不是那麼古老的作品,縱使從那以後又經過了20年,到了2015年,「怪醫秦博士」這個當時的名稱還存留於台灣社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本教育世代的看法

關於這個「日本元素」和「冒牌日本」充斥著的文化環境,日本教育世代的人們是如何感受的呢?

看著最近在台灣時常可見,較那個年代稍早一點的古董,無論是點心盒或日用品,那裡頭的日本或虛擬日本的元素,看在日本人眼裡反而多少帶些異國情調。日本教育世代想必是覺得那些東西非常熟悉,而予以接納的。或者說不定是明明知道那是仿冒自日本的贋品,卻仍然予以接納。只是,如本文第三節開頭所述漫畫案例可知,戰後教育世代在接納時或許就未必知道那是來自日本的東西。

政治的基本方向是褪去日本色彩,但現實上社會中堅份子以上的人們大多數是接受日本教育的。雖說位居政治權力中心者,以及高階公務員或大企業的多數幹部,是戰後由大陸過來的外省人們所佔據,然而負責實務層面的卻是前面提到的這些人。由今日眼光來看,這些東西看起來像是「冒牌日本」,但對於這些人而言則不過是在日本延長線上從事生產,在運作組織時採日式手法也幾無違和罣礙。大多數人即使自己的小孩在學校再怎麼聽到日本的壞話,自己對小孩也絕不說日本的壞話,他們對年輕人不吐露自己真正的心情,抱著如開頭描述的那般心情默默地推動社會。

在這樣一個「日本元素」和「冒牌日本」充斥的世界裡,我所遇到的大多數日本教育世代,不時地想為在經濟及文化上落後日本的台灣盡些心力。眼看日本在戰後的發展,特別是所得倍增計畫以後高度經濟成長的榮景,他們覺得心有不甘。這些人大多擁有舊制中學校和舊制高等女學校以上的學歷,他們當中有人這麼說:

如果戰爭沒有結束,如果沒有太平洋戰爭,如果過去種種就這麼一直持續到今天,或許台灣會變得更好。(……略……)總之,要是那個時候的日本人一直留到今天的話,台灣,就不會像今天這樣混亂了,一定會更進步的。

我想,一定有為數不少的人覺得如果台灣還是日本的話,或許已經達到和現今日本同樣程度的進步發展。而且,這個過程中即使有日本人存在,心裡也不會感到不自在。其中也有人表示就算日本人不在,但政府如果能夠讓台灣人自己有所發揮,那麼戰後理應不會落後日本。無論如何,這是許多人的心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