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諾貝爾科學獎得主越來越「大器晚成」 和平獎得主年齡層卻逐漸下降?

2016-10-08 21:34

? 人氣

諾貝爾物理學獎、醫學獎、化學獎得主顯然越來越「大器晚成」,現在的科學家要等待多年才能獲得嘉獎。(BBC中文網)

諾貝爾物理學獎、醫學獎、化學獎得主顯然越來越「大器晚成」,現在的科學家要等待多年才能獲得嘉獎。(BBC中文網)

迄今為止,今年已經公布的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72歲,如今好像到了花甲、古稀之年才能得獎,幾十年前可不是這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醫學獎、化學獎的得主都是男性,至少65歲,多數都在72歲以上。但在20世紀的前50年,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才56歲。現在的物理獎得主一般是將近70歲的老爺爺,但當年得獎者的平均年齡才47歲。

從上世紀50年代一直到現在,所有傳統自然科學領域都有一個顯著的趨勢:諾貝爾獎得主獲獎時的年齡越來越大。

常有人說,幾百年前的某某作家或哲學家是世界上最後一個「讀盡世間書」的人,儘管類似的說法不一定可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人類的知識總量確實越來越大。那麼,是不是因為如今人們掌握的資訊及理論太多,才導致科學家到了晚年才能實現科學突破?

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博物館的館長卡爾斯特蘭(Gustav Kallstrand)說,100年前,全世界只有大約1千名物理學家,而如今這個數字已經增加到100萬人。他說:「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獲得諾貝爾獎的等待時間越來越長了,你取得科學突破後並不能馬上獲獎。」

即使今日的科學家在年輕時獲得重大發現,然而成就突出的科學家成千上萬,而且諾貝爾獎委員會對科學成果的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所以要獲獎可能要等很多年。

不過,這個說法的說服力也有限。比起100年前,現在世界上的文學家、經濟學家、和平鬥士的人數也大大增加,但文學獎、經濟學獎、和平獎得主的年齡變化趨勢與科學獎得主很不一樣,文學獎與經濟學獎得主的年齡都沒有明顯地上升,和平獎得主的年齡甚至下降了。

另外,為什麼物理學獎得主比醫學獎得主的年齡「變老」得更快呢?這可能和20世紀初期量子力學興起引發的科學革命有關。

卡爾斯特蘭說:「20世紀初期,物理學迅速發展,許多年輕的物理學家在短時間內做出許多重大發現。」諾貝爾獎委員會當時就認識到這些成果的價值,他說:「委員會對此很關注,他們對這個領域感興趣,因此很快就對相關成果做出表彰。」

1930年代,德國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及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因為量子力學的成果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兩人都年僅31歲。

當時由於量子力學興起,科學界掌握了一套全新的研究工具,因此能很快取得科學發現,曾有一個科學家這樣描述那個時代:「即使是平庸的物理學家也能獲得重大的物理發現。」

那麼,為什麼和平獎得主的年齡層逐漸降低?卡爾斯特蘭說,這是因為和平獎與過去有很大不同:「和平獎委員會想盡量跟上最新發展,他們不想為了確定某項和平措施是否會徹底成功或印尼的民主制度是否會持續,而一直等下去。」

最緩慢的革命:諾貝爾獎的性別平衡仍需努力

多年來,儘管科學與人道援助領域的工作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卻有一點不會很快改變:諾貝爾獎得主絕大多數都是男性。

由於科研人員數量大增,有成就的科學家需要等待多年才能獲獎,所以我們目前看到的諾貝爾獎得主性別比例反映的是數十年前的社會現實。

目前科學界仍由男性主導,但是隨著科學界日趨多元化,隨著諾貝爾獎排隊名單的陳年舊賬漸漸清空,諾貝爾獎得主的性別平衡最終可能成為現實。

諾貝爾博物館告訴我們,從來沒有證據顯示諾貝爾獎委員會有意忽視女性的工作成果。

但他們說,委員會確實有一次曾違反規章制度:1903年,法國物理學家皮埃爾.居禮(Pierre Curie)與亨利.貝可勒爾(Henri Becquerel)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而前者的夫人瑪麗.居禮(Marie Curie,即居禮夫人)卻未獲提名,皮埃爾.居禮提出抗議,並表示將拒絕接受獎項,後來委員會以居禮夫人在1902年曾獲提名為由,破格將她定為候選人,她也因此成為第1位諾貝爾獎女性得主。

*本文原刊《BBC中文網》,原標題〈國際縱橫:諾獎得主為何越來越「大器晚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