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已成華爾街口頭禪 台灣如何走出人工智慧之路

2018-01-26 17:46

? 人氣

台灣矽谷創業家協會(SVEAT)理事長趙式隆(Jack Chao)。(圖/台灣金融分析專業人員協會提供)

台灣矽谷創業家協會(SVEAT)理事長趙式隆(Jack Chao)。(圖/台灣金融分析專業人員協會提供)

投信公司的廣告用大數據「想像一個沒有窮人的世界」,Fintech這七個英文字母早不只是資產管理人嘴邊的展望,其中AI與金融科技的結合,更早成為深根華爾街交易市場的顯學,台灣金融產業急起直追之際,又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7年底,立法院初審通過金融監理沙盒的條例,正式為台灣Fintech遍地開花的未來揭開序幕,致力於提升金融服務業專業標準的《台灣金融分析專業人員協會》,特由榮譽顧問凱基銀行董事長魏寶生邀請到Peter Lin與趙式隆兩位主講人,分享中美現下AI和金融產業的結合運用,展望台灣在亞太區的金融科技發展。

華爾街每個人都在談Fintech

Peter Lin剛到華爾街時,房貸管理(Mortgage Management)是當時的主流,但經過07至08年的次貸風暴,華爾街從金融的黑盒子走進科技的黑盒子,逐漸轉向所謂的Fintech,以簡單易懂的概念包裝,讓新的投資人想要近用。

然而,和當年吹牛皮的大賣空不同,金融知識與數據運算結合的實效經得起市場檢驗,例如在美國單賣金融大數據資料的公司,價就能開到一年25萬美金之高,顯見「資料」在今日的價值。

以2008年成立的機器人理專Betterment為例,在2016年資產管理規模約40億美元,兩年後的今天,已經拓增到超過100億美元。有趣的是,Betterment的創辦人Jon Stein並非電腦出身,而是由商業開發與顧問出身,從Google挖角技術人才與他一同創業。

哥倫比亞大學MBA畢業的Stein和很多AI新創公司的創辦人一樣,都是學術的背景出生,都針對有用且實際的議題進行鑽研,進而成為華爾街的紅人,這也是台灣學術和技術人才應該仿效的態度。

台灣應善用獨有優勢 不必一味跟隨美國腳步

在Peter看來,美國目前的金融科技主力多在財務工程、雲端科技、大數據與機器學習領域,台灣則具有整合能力、金控布局、科技人才、亞太市場等優勢——簡單來說,美國的核心在「創新」,台灣的強項就是「整合」。

台灣是全世界少數兼具成熟金融產業與強大科技人才資源,又位在能夠整合區域型經濟地理位置的國家,整控布局的機會即使對比美國都堪稱難得,非常適合垂直的資源整合,更是進入Fintech的絕佳場域。

然而台灣發展金融科技,不必一味照著美國模式走。舉例而言,美國偏好中長期的「投資」,台灣多喜歡早日看到收益的「交易」,不喜歡把錢留在同個地方太久。目前的機器人理專多用於長期理財規劃,但台灣真正需要的會不會是「交易機器人」?台灣人又該如何妥善運用我們在亞太區獨有的領域知識,結合技術「教導」機器人主動了解客戶的需求?

話雖如此,目前台灣許多的銀行仍缺乏數位歸納,甚至仍存有許多紙本資料,「數位化」是台灣金融業的第一要務,也可能是最麻煩的一步,但只要跨出腳步,之後的發展就能充滿無限可能。

說來不複雜 就是看AI比人類強在哪

回想十年之前,公司裡有人會用Excel就已經非常厲害,但今天求職面試時,不會有人再吹噓自己懂用Excel,而是強調coding(編碼)的能力,歐美國家甚至從小開始教育,希望能把機器語言變成第二個國語。

在消費端,各家網路公司提供的免費服務也是在進行資料的撈取,各個來源的資料經過學術套利,融入專業經理人的經驗後進行最佳化與模組化,變作一個個計量投資模型,誰能在市場裡找到精準投資的規則,誰就是這盤棋的大贏家。

「AI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新」趙式隆說,最早在1956年的時候,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就提出了現代人工智慧的概念,AlphaGo下贏棋王之前,人類還曾經歷兩次人工智慧低谷。

時至今日,人類和電腦在針對人臉(例如居中恆和宋少卿)和物品(例如沙皮狗和皺毛巾)的辨識能力仍互有高下,技術人員在做的,就是研究哪些事情電腦做得比人腦好,想辦法把我們的經驗傳遞給機器,讓人工智慧做我們不擅長或是費時曠日的工作,隨著技術的突飛猛進,這些服務早就悄悄進入了我們的生活。

從人的習慣到小豬的臉 都是人工智慧資料來源

從前我們投保,總要耗費許多人力分析保戶狀況,引入人工智慧後,未來電腦可以由社群網站判斷一個人的習慣背景,設計合適的保單,「例如常爬山的人比較健康所以可以把壽險的費用調低」趙式隆舉例,「但意外險可能會相對較高」。

人工智慧也能配合物聯網,例如國外已有保險公司在汽車上加裝感應器以追蹤駕駛的習慣,蒐集車速、急煞等各個「過去不知道的資訊」,幫助人類進行判斷,對應保費。

在中國,趙式隆創立的公司甚至嘗試以圖像記錄小豬,希望能比對豬隻長大之後的樣貌以避免詐保情形。雖然技術還在初步階段,但從近來已發展出貓臉的特徵辨識來看,未來AI各種「超人類」的應用,實在不容小覷。

不論哪種行業 人類真正價值是「適應力」

工業革命時,許多人擔心丟失工作而搗毀機器,今天人工智慧也看似將取代基層勞力,但今昔相映,人類不但沒有大規模失業,反而因為讓機器取代耗時的工作,換得更高的生活品質。

趙式隆舉出實例,2001年到2011年的全球五大企業中科技類都只占一家,然從2011年到2016年短短五載,榜上已全由科技公司(蘋果、Alphabet、微軟、亞馬遜、臉書)佔領。

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有些工作會消失,也有更多新的事業會產生,其中「快速適應」的能力,就成為了人類持續進步的關鍵。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宇宙以模式來運行」,人創造AI就是要找出這些模式。在科技當道的今天,金融產業已將不再存有忠誠度,誰能最「快」提供最「簡單易懂」的服務,誰就是贏家。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證照和知識已非經理人所獨須,具有多元的跨產業能力,才能在AI逐漸取代人力的時代,趕在眾人的前頭,繼續成為不可或缺的人才。

《台灣金融分析專業人員協會》1月份 CE Event全程演講影片: https://youtu.be/4RFsSqed0-U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