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專欄:昔日斷根草,今成芙蓉花

2015-10-02 06:30

? 人氣

勞動女性紀念公園。(中山大學卓越教學網)

勞動女性紀念公園。(中山大學卓越教學網)

旗津是高雄港的發源地之一,旗津的名字來自於陡峭的石灰岩山形似旗幟,古人稱之為「旗鼓堂皇,維揚我武;津樑鞏固,克狀其猷」。位於旗津的勞動女性紀念公園,是一處「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地方。那座巨型的紀念碑,是一朵柔美而堅韌的蓮花,在海風的吹拂下,粉紅的花瓣仿佛正是盛開的季節,翩翩起舞、美不勝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就在這海天一色的美景背後,卻隱藏著一個悲慘的故事。湛藍的大海,對於前來休閑度假的中產階級來說,是良辰美景;對於那些每天都要乘坐渡輪往返的女工來說,則是單調乏味甚至充滿危險的旅途。這個悲慘的故事剛好發生在我出生那一年:一九七三年九月三日清晨,一艘由旗津中洲開往高雄的渡輪,因為超載加上機械失靈而翻覆沉沒,二十五名任職位於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女性不幸罹難。此次事故死難的人數,雖然比不上泰坦尼克號及太平輪事件,但二十五名如花似玉的少女瞬間遭遇滅頂之災,多少家人朋友為之心碎!而且最年幼者僅十三歲,其中還有姐妹同時喪生者。囿於當年民間的習俗,這二十五名未婚罹難者被合葬於旗津的荒郊野外,稱為「二十五淑女公墓」。

二零零八年,高雄市政府將位於旗津三路「二十五淑女公墓」的現址重新整修,更名為「勞動女性紀念公園」,將這二十五位年輕女性定位為「六○年代為臺灣經濟建設奮鬥的工殤少女英雄」,也藉此希望社會大眾重視兩性平權與勞動安全的議題。國家文化總會並也將這裡標記為臺灣女性文化地標之一,以緬懷臺灣女工對臺灣經濟發展的付出與貢獻。

兩篇碑文,兩個時代的人權觀

從「二十五淑女公墓」到「勞動女性紀念公園」,不僅是名稱的變化,更是兩個時代人權觀蛻變與發展的例證。

來此之前,我查考了有關「二十五淑女公墓」的資料。從照片上看,其建築模式與台灣鄉下那些醜陋不堪的墓地並無兩樣,二十五個墓碑擠擠挨挨,淩亂破舊,這樣的地方顯然很難成為「旗津居民重要的當代生活史蹟」。而半文半白的紀念碑文如此寫著:「中華民國六十二年九月三日,中洲前鎮間渡輪高中六號於航行途中,舟小人眾,機件失靈,釀成傾覆慘禍,罹難者廿五人多為中洲少女,雲英未嫁,遠痛滅頂,變起瞬間,天人永隔,惡耗傳出遐邇驚悼。本府除數度邀集地方首長商洽撫卹弔亡等善後事宜外,另於中洲專設墓地一所,將罹難同胞共同集葬於斯以使同命芳魂地下仍可不孤,且誌人謀不臧之過,以惕勵從事者之心,謹立此碑,以垂永念,而誌哀思。」此碑文半文半白,陳腐之氣,撲面而來。雖然對罹難女性不無同情與悲憫,卻對罔顧勞動者生命安全的政府機關、輪船公司及工廠企業毫無批評和譴責。一場人禍被扭曲成純粹的天災,於是,事件中只剩下受害者,加害者或責任方消失得無影無蹤。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