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後探戈到末代皇帝:貝爾納多·貝托魯奇的激進電影人生

2018-11-28 15:14

? 人氣

影評人羅傑·埃伯特(Roger Ebert)曾評價說,保羅在亡妻的屍體前所講的一段獨白,可能白蘭度「做過的最好的表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這個以愛與傷為主題、充滿困擾的黑暗故事在推出之初就引起了震動。由於一段以黃油為導火索的殘暴性場面,電影在義大利被禁。而現在,那一幕也成為充滿爭議的一段影史。

多年後,貝托魯奇對這一幕的評論引發了批評。他表示自己與白蘭度在拍攝當天早上才想到要拍這一幕,但是他們選擇向女演員施奈德隱瞞此事,因為貝托魯奇「想要她作為一個女孩而不是一個女演員的反應」。

施奈德後來在2007年的一次採訪中表示,雖然那一幕戲中的行為只是模擬和表演,但是她感覺自己受到了來自白蘭度和貝托魯奇的「羞辱」,也「有一點被強暴」的感覺。

《末代皇帝》(1987)

貝托魯奇在《末代皇帝》片場。(圖/BBC中文網)
貝托魯奇在《末代皇帝》片場。(圖/BBC中文網)

這是一部關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王溥儀的史詩電影,也是貝托魯奇在影評和商業上最大的成功。

溥儀三歲登基,六歲退位,但是仍然被允許居住在紫禁城內。通過閃回式的敘事,電影講述了這個「天子」的人生,從統治當時世界半數人口的帝王開始,最終作為北京一個卑微的植物園園丁結束。

雖然如此,貝托魯奇卻表示,這是「少數結局還算美好的電影之一」。

或許同樣美好的是電影在獎項上的成功——它橫掃九個獎座,包括最佳電影、最佳電影以及斯托拉羅的最佳攝影指導。

《情陷撒哈拉》(1990)

黛博拉·溫格與約翰·馬爾科維奇在拍攝現場。(圖/BBC中文網)
黛博拉·溫格與約翰·馬爾科維奇在拍攝現場。(圖/BBC中文網)

之後,貝托魯奇轉向戰後的北非,改編了保羅·鮑爾斯(Paul Bowles)1949年的小說。

約翰·馬爾科維奇(John Malkovich)飾演美國作曲家波特·莫爾茲比(Port Moresby,居心叵測地與巴布亞新幾內亞首都莫爾茲比港同名),黛博拉·溫格(Debra Winger)則飾演他的妻子姬特(Kit)。作為自以為大膽的旅行者,他們一起走上了一段自我發現的未知旅程。

影片風評不俗,貝托魯奇也獲得了金球獎提名,斯托拉羅則贏得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BAFTA)的最佳攝影獎。不過,它無法複製《末代皇帝》的成功。

《戲夢巴黎》(2003)

伊娃·格林和邁克爾·皮特在《戲夢巴黎》現場。(圖/BBC中文網)
伊娃·格林和邁克爾·皮特在《戲夢巴黎》現場。(圖/BBC中文網)

此後,導演陸續創作了一系列愛情主題的電影,往往與情挑年輕女性有關——1996年的《偷香》(Stealing Beauty)、1988年的《愛的困惑》(Beseiged),以及之後的《戲夢巴黎》——演員伊娃·格林(Eva Green)的銀幕處女作。

在《戲夢巴黎》中,貝托魯奇回到了1960年代激蕩的歐洲,而像《最後的探戈》一樣,電影將一個美國來客放置在了巴黎的生活中。

由邁克爾·皮特(Michael Pitt)飾演的美國人比白蘭度年輕,而這個角色發現自己與一對漂亮的孿生姐弟糾纏在一段充滿慾望的三角關係當中。

《衛報》影評人彼得·布拉德肖(Peter Bradshaw)曾評價,這是貝托魯奇「很多年裏最好的一部作品」。

原文、圖經授權轉載自BBC中文網

責任編輯/陳秉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