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導體壯大前,台灣的護國神山是什麼?它霸榜23年最大出口品,是經濟起飛的基礎

2024-03-28 09:40

? 人氣

台灣由於農田貧瘠,需要大量肥料補充養分,而日據時期日本採取「農業台灣、工業日本」政策,台灣肥料生產甚少,幾全賴自日本進口供應。光復後雖積極修護原有肥料廠,但所產肥料遠不足需要,需大量進口,消耗鉅額外匯。1950年進口肥料所耗外匯達一千九百多萬美元,高占當年進口總額的15.5%,此在當時外匯極度短缺下,實屬極沉重的負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此,除積極修復台灣肥料公司,及高雄硫酸錏公司原有遭破壞的設備外,將台灣肥料公司新竹廠(即現在的第五廠),原為日據時期尚未完工的電石廠,將其調整改為生產氰氮化鈣肥料廠,但需資金250萬美元,進口機器設備及廠房等建設需要,相當於100萬美元的新臺幣,在當時是極大的金額,在生管會支持下籌得,而能在1950年以18個月內建廠完成。同時將花蓮鋁廠調整改為生產硫酸錏廠。此外,花蓮及基隆兩肥料廠,在美援支持下陸續完成。至1953年生管會結束時,肥料生產16.3萬噸,是日據時期最高產量的4倍。1953年,尹先生就任新成立的工業委員會召集人,在他支持下,利用美援大力支持肥料工業建設,在1965年美援結束時,肥料生產已超過100萬公噸,充分供應國內需要,促進農業快速增產。1953至65年的13年間,台灣農業生產平均每年增加5.1%,較全球農業生產每年增加2.5%高出一倍以上。

3. 優先發展紡織工業

台灣在日據時期紡織工業除製作麻袋,以裝米、糖之用外,紡紗、織布工業全無基礎,全賴日本供應。光復後加以人口大增,衣料需要更多;因此,1950年進口棉紗、棉布1750萬美元,占總進口的14.3%,僅次於肥料為進口外匯的第二高位。尹先生鑒於紡織品是民生必需,花了鉅額外匯還不能充分供應需要,致使紡織品價格大漲,影響一般物價的穩定,有從根本解決之必要。於是他在紡織小組中,提出「進口布,不如進口紗,進口紗,不如進口棉花」的主張。但在小組會議,遭到許多委員的質疑,認為台灣不產棉花,又不產羊毛,而且台灣市場有限,一旦紡織品生產過剩,又無外銷能力,台灣實不具備發展紡織工業的條件。

尹先生獨排眾議,他分析日本不產棉花與羊毛,而紡織工業發展非常成功,其紡織品不僅充分供應國內需要外,而且外銷全世界,日本能台灣為什麼不能?他繼續說,大陸撤退來台的好幾家紡織廠,擁有大批紡織機,政府只要稍加幫助,花費也不大,很快就能開工生產。加以1950年美援恢復,將其剩餘紗布援助我們,台灣要發展紡織工業,可請美方配合,改援助棉花,尤其在當時外匯極端缺乏的情勢下,以及失業率居高不下,尹先生堅持要優先發展紡織工業。在紡織小組會議中,經過熱烈的討論,最後大家同意尹先生的主張,將紡織工業列為優先發展的項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