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廣告特別「洗腦」?商家用這兩個心理學技巧,讓你從錢包掏錢買單

2024-03-18 10:40

? 人氣

為何有些廣告特別「洗腦」?(圖/取自Unsplash)

為何有些廣告特別「洗腦」?(圖/取自Unsplash)

「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又合稱為「序列位置效應」(serial position effect),此一效應主張,相較於出現在中間順序的資訊,消費者傾向更關注或記住最先出現的資訊(首因效應)或最後出現的資訊(近因效應)。在廣告實務中,廠商通常會爭取把廣告放在電視、廣播或網路直播節目中場廣告時間的開頭或結尾,以大幅度地提高消費者對廣告的記憶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之定義與研究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是影響消費者處理和記憶資訊方式的兩種認知偏誤。此種偏見對行銷、廣告和溝通策略具有重大影響,因為它們塑造了消費者主觀的看法和可能的不理性決策。「首因效應」又稱為「第一印象效果」(first impression effect),是指人們傾向於記住並更重視相關類別中第一個出現的資訊。當消費者遇到一系列物品或資訊時,第一個出現的事物或資訊往往會在他們的記憶中留下更強烈、更持久的印象,也會對後續的認知處理與行為意圖造成更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初始資訊容易被更加關注地處理,並且由於印象深刻,而不易被後續資訊超越或覆蓋。即使後續的資訊十分突出,人們也會習慣性地把初始資訊當作參考點,以評估後續資訊的本質。即使前後資訊的本質或內容不一致。人們也比較傾向於相信初始資訊。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首因效應」中的初始資訊率先出現之時,容易在人類的腦中形成「基模」(schema),也就是當作先入為主思想的心理結構,當個人接觸到相關的新資訊時,會把新資訊與此基模中的初始資訊作快速的對比,以決定是否接受新資訊。但比較常見的情況是,人們傾向於注意到符合現有基模的新資訊,也就是「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對於與基模中初始資訊有矛盾的新資訊,通常會被詮釋為例外,或是蓄意加以扭曲其涵義。也就是說,除了在少數的情況下,基模通常是處於不動如山的狀態。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索羅門.阿希(Solomon Asch)曾作過一個有關於「首因效應」的實驗,他將受試者分為兩群,實驗過程中他用六個形容詞來描繪某一個人的性格,第一群人所看到的形容詞依序是:聰明、勤奮、衝動、愛批評、頑固、嫉妒;而第二群人所看到的形容詞之順序恰巧相反,依序是嫉妒、頑固、愛批評、衝動、勤奮、聰明。研究結果顯示,對於被描繪的人物,第一群人比第二群人抱持著更正面的看法,而第二群人比第一群人抱持著更負面的看法;也就是說,第一群人比較會受到正面形容詞排序在前的影響,而第二群人比較會受到負面形容詞排序在前的影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