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廣告特別「洗腦」?商家用這兩個心理學技巧,讓你從錢包掏錢買單

2024-03-18 10:40

? 人氣

此外,在廣告領域當中,通常消費者接觸廣告的前幾秒便已定下生死,因此廣告如何在一開始便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並讓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便成為十分重要的課題。無論是電視或是網路廣告,廠商經常在廣告開頭使用令人難忘的歌曲、流行語或引人注目的視覺效果,以利用「首因效應」並創造出強大的品牌特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電子商務網站等網路環境中,「首因效應」也在消費者的網頁瀏覽和決策過程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電子商務業者必須技巧性地設計其產品頁面,確保將最關鍵和最有說服力的資訊放置在網頁頂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首因效應」對消費者的影響。

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相對於「首因效應」,「近因效應」也是一種認知偏誤,當消費者遇到一系列資訊時,最後一個資訊由於不會被後續資訊所淹沒,因此往往更容易被記住,並且可能對他們的決策產生重大的影響。

涵蓋「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的「序列位置效應」,可以用阿特金森.希夫林記憶模型(Atkinson Shiffrin memory 
model)來加以解釋。該模型說明記憶可分為三個階段: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和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當人們接觸到一系列資訊時,第一個出現的資訊較有可能從感官記憶轉移到短期記憶,並受到更多的關注和處理。這些資訊有可能被進一步地儲存在長期記憶中,因此獲得更好的記憶度和保留,也就是「首因效應」。同樣地,當一系列資訊結束之前,此系列資訊中的最後一個資訊在短期記憶中仍然處於記憶猶新的狀態,因而更容易回憶(recall),也就是「近因效應」。至於一系列資訊中的中間資訊,則有可能受到其他眾多資訊的干擾,因此可能無法受到太多的關注,也較不易被編碼到長期記憶中。

在消費者連續接觸一系列資訊的情況下,「近因效應」尤其重要。例如,在網路購物的情況下,由於消費者可能會接觸到具有相似功能和價格的多種商品,容易產生資訊疲勞或麻痺的現象,之前所接觸到的商品資訊,很容易因消費者的認知資源不足而造成遺忘或忽略;「近因效應」會讓最後瀏覽到的產品,對消費者的最終決策產生更重大的影響。

在電視、廣播或網路廣告中,廠商常常運用所謂的「三明治式廣告」來強化廣告效果。「三明治式廣告」是指當廣告進檔之後,第一個 A 廣告播完之後,後面常常會接著 B 廣告,但 A 廣告的廣告主會擔心原本的「首因效應」被稀釋,因而刻意在 B 廣告播完之後再重複播出一次 A 廣告,試圖運用「近因效應」來強化「首因效應」的廣告記憶度。此種「A-B-A」的廣告模式,被稱作「三明治式廣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