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茶杯下方要放盤子?一文讓你看懂泡茶用具冷知識,很多人都誤會了

2024-02-14 10:40

? 人氣

泡茶盤的演變見證茶藝文化的傳承。(示意圖/取自photo-ac)

泡茶盤的演變見證茶藝文化的傳承。(示意圖/取自photo-ac)

泡茶盤變遷史

泡茶盤是放在泡茶桌上,將主要泡茶用具如壺、盅、蓋置,甚或茶杯擺放在上面用以泡茶的用具。一方面可以減少茶具與桌面的碰撞與磨擦,二方面也規範了一個區塊供作泡茶使用免得桌面零亂。通常在泡茶盤的左側還有煮水壺,右側還有茶巾、茶荷、渣匙等的輔茶器,如果另備有奉茶盤放茶杯,則將奉茶盤放在泡茶盤的前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七○年代末到一九八○年代初,臺灣小壺茶法剛從閩粵功夫茶轉變過來,那時的泡茶盤是採取功夫茶雙層茶盤的形制,上層是蓋子,有許多小孔,泡茶時的殘水流到底層,去渣時將上蓋取下,茶渣就去在底層。但是盤面從原本功夫茶的二十公分直徑擴大到四十公分直徑,因為臺灣的壺杯加大了,而且增加了專盛茶湯的茶盅。材質非不鏽鋼即塑膠。那時大家還是盛行將壺泡在茶船內、在茶船內燙杯,所以必須有足夠容水量的泡茶盤。

一九八二年陸羽茶車誕生,其木製泡茶區就遭遇了挑戰,陸羽茶道教室畢業的茶友還能適應,外界的泡茶者就為難了。雖然茶車泡茶區上備有排渣排水孔,但習慣性地在泡茶區上隨意倒水就不行了。為了使用較薄的泡茶盤(免得泡茶時手臂提太高)、為了不讓桌面濕淋淋、為了不浪費珍貴的泡茶用水、為了讓泡茶動作更精緻、為了可以使用茶車木質的泡茶區,陸羽小壺茶法改掉泡茶後將壺淋水、泡水,於船內或杯內燙杯的習慣。為了改變大家「泡茶後將壺淋水、泡水」的習慣,我們到處宣導沖水九分滿即可,不必沖滿後還要把泡沫沖出壺外。因為若是這樣,蓋上壺蓋後就得在壺外淋水,以便沖掉沾在壺外的泡沫與茶末;還得告訴大家將壺泡在熱水裡沒有提溫的效用(用溫度計測量的結果證明),也不會把茶泡得更好(有些茶還得降溫沖泡呢);還得告訴大家船內燙杯不但不衛生而且容易把茶具磨損,若一定要燙杯就在船外為之。這些觀念改變後才不會用那麼多水,準備一個小水盂就足夠倒掉溫壺、燙杯、涮壺的水及去渣的葉底了。

等到大家養成了精緻泡茶習慣後,泡茶盤從厚厚的雙層改變成了淺淺的單層,而且開啟了木雕茶盤、石雕茶盤、瓷器茶盤、織品茶盤(只是鋪一塊布)的世紀。演變到這一階段,原來那股到處沖水、倒水的惡習又開始流竄起來,再加上從早到晚泡茶的營業場所之助陣,一種在木雕茶盤、石雕茶盤,甚或瓷器茶盤上接一條排水管到桌下貯水桶的泡茶盤,在市面上開始橫行。可以理解的,那是避免時時要清理水盂想出的辦法,但卻大大犧牲了茶道的形象。而且使用接管泡茶盤的用戶多位在顯眼的市面,讓初學泡茶的人誤以為那是理所當然,讓社會大眾誤以為茶文化進展的情形就是如此。那些精緻泡茶席上的「泡茶盤」是隱藏在較看不見的第二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