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成年就霸凌別人,問題都出在你身上!日本更生專家:多數受害者都有這種童年經歷

2023-12-30 09:00

? 人氣

當我們看到完全不像是會肇事的人竟然犯了罪往往很訝異,事實上,正因為他總是勉強自己表現得成熟穩重,才會走上犯罪更符合現實狀況。(示意圖/取自flickr)

當我們看到完全不像是會肇事的人竟然犯了罪往往很訝異,事實上,正因為他總是勉強自己表現得成熟穩重,才會走上犯罪更符合現實狀況。(示意圖/取自flickr)

新聞媒體上幾乎天天都出現因霸凌而自殺或引發暴力事件的報導,看到那些網路上的霸凌影片,讓人感到現今的霸凌已經超越了「霸凌」的層次,說是犯罪行為也不為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教養是導致霸凌的原因之一

霸凌的成因很難用一句話帶過,但不容忽視的是,產生霸凌的背景因素與你我被灌輸的「正確價值觀」息息相關,也就是前述提到的「很能忍耐」、「默默努力」、「不輕易喊苦」、「不給人添麻煩」等等,這些觀念正是導致霸凌的原因之一。

舉例來說,被灌輸「要忍耐」的人,看到「不忍耐」的人就會覺得這種人不可原諒;被灌輸「一個人認真努力很重要」的人,看到「無法獨立作業,總是半途而廢」或「動不動就要別人幫忙」的人就會覺得很煩躁;總是被大人教導「不能輕易喊苦」的人,遇到「動不動就哭哭啼啼」的人會覺得實在看不下去;把「不能給人添麻煩」視為理所當然的人,見到「完全不介意帶給別人麻煩(=可以欣然接受他人好意)」的人就會一肚子火。之所以因為對方的行為感到不快,其原因來自深植於內心的價值觀。

內心被灌輸的「正確價值觀」愈多,就愈容易對別人的言行舉止「看不下去」,如此一來,不但無法和人好好相處,甚至可能演變成霸凌別人,而最糟的結果就是因霸凌產生犯罪。

說到霸凌,雖然政府和學校都有許多反霸凌政策,但是霸凌導致的自殺案件從過去到現在都未曾停止,而經常被指出的問題點是,遭受霸凌的孩子都不敢和身邊的大人說,尤其是父母。

我問過我研究室的大學生:「如果你們在國中或高中被同學霸凌,回家會告訴爸媽嗎?」大多數學生都回答「不會」,理由包括「因為很丟臉」、「因為不想看到父母傷心難過的樣子」、「不想給爸媽添麻煩」、「說不上來為什麼,但就是不會講」等等。

為什麼這麼嚴重的問題,孩子都無法對父母說出口呢?有人指出問題出在日本的親子溝通比其他國家少,我不認為是這樣,應該和我前面提到的價值觀有關—因為孩子接受了父母「良好的教養」,覺得被霸凌「很丟臉」、「不能給爸媽添麻煩」。或許部分原因確實是溝通不足,但不是關鍵因素,最重要的是孩子被灌輸許多理所當然的價值觀,不由自主認為被霸凌的自己是「軟弱的」。

我們必須覺察心中存在著哪些價值觀,其中一個方法是注意自己會因為別人的哪些言行舉止感到不快或嫉妒。舉例來說,如果你是男生,當看到別的男生表現出大男人的態度時,雖然嘴巴上說「好厲害」,但心裡其實感到不太舒服,那麼你的內心可能有著「像個男子漢」的價值觀

假設妳是女生,當看到別的女生待人溫和友善,妳表面上稱讚她「好溫柔」,但內心其實感到嫉妒,那麼妳可能是用「女生就是要溫柔婉約」的觀念嚴格要求自己。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對他人的言行舉止感到不舒服,可能是因為心中根深柢固的觀念在作祟。

當你能覺察到阻礙自己與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價值觀,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請先肯定自己至少能做到覺察,畢竟這些想法和觀念長期灌輸到我們腦中,要立刻改變或停止是不可能的。重點是不斷覺察,做到覺察就可以經常用客觀角度看待自己的感受,慢慢開始有所改變。而此時,如果你腦中出現「有錯就要立刻改掉」的想法,可能就是被灌輸了「不准出錯」的價值觀。

讓孩子趕快變成「大人」是很危險的

另一個成為「堅強的人」相關的教養方式是,父母會希望趕快把孩子教育成「大人」。我們常對孩子說「都已經是國中生了」、「都已經是大學生了」、「都已經成年了」,這些話的背後都隱含了孩子氣是不好的,希望孩子表現得像個大人。所以看到有孩子表現得比同齡小孩更像個大人時,就會給予他正面評價。各位應該很常聽到「都已經是國中生了,要更像樣一點」、「都已經是大學生了,要更成熟一點」、「都已經成年了,以後就靠自己了」,這些話都在強調孩子氣是不好的,像個大人才會得到稱讚。然而,一旦用這種價值觀教養孩子,之後會招來嚴重問題。

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像個孩子般健康長大,就會長成好的大人。各位如果認為自己是個身心健全的大人,就表示你小時候能過得像個孩子。所謂的孩子氣就是能放心自在地表達真實的自己;反之,如果從小被要求像個大人,就會習慣壓抑真實的感受。

小時候能展現孩子氣一面的人,長大後也能對他人表達真實的感受。能表達真實的感受就意味著能在人前做自己,也能和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被要求表現得像個大人的小孩,因為習慣時常壓抑內心感受,長大後便無法表達真實情緒,不但沒辦法擁有健全的身心,也不知道該如何做自己,因此無法與人建立良好關係。

再者,想擁有健康的人生,不只要在孩提時期展現孩子氣的一面,長大成人後更要如此。不論是誰都會有孤單寂寞、傷心難過的時候,也會感受到壓力,適時展現孩子氣能幫助我們發洩這些痛苦,若說孩子氣是讓我們成為更好大人的條件,其實也不為過。在聚會或KTV上開心胡鬧、和朋友互開玩笑,都能幫助我們消除痛苦,進而做好身為大人該做的事。「展現孩子氣的能力」其實是我們一輩子都需要的。

相反的,孩提時代沒機會展現孩子氣的人,隨時隨地都表現得像個大人,也不知該如何消除痛苦。愈是要求自己言行舉止要成熟穩重的人,愈容易在突然之間鑄下大錯,這種案例並不少見,因為累積在心中的「內在小孩」終於按捺不住爆發了。當我們看到完全不像是會肇事的人竟然犯了罪,往往很訝異「那麼認真的人怎麼會做出這種事」,事實上,正因為他總是勉強自己表現得成熟穩重,才會走上犯罪更符合現實狀況。

幾乎所有受刑人在小時候都沒有機會展現孩子氣的一面,說穿了,能展現孩子氣是有條件的,就是身邊要有接納他的大人。然而大多數受刑人的父母(照顧者)都不是能夠接納孩子的大人。他們多半在雙親離異、被父母遺棄,甚至沒有父母(照顧者)的環境下長大,身邊沒有那樣的大人,自然沒有機會活得像個孩子。

從小遭受家暴或目睹父親成天發酒瘋的孩子長大之後,又會變得如何呢?處在那樣的成長環境,他不是為了不挨打而努力當個「好孩子」,就是害怕被父親發酒瘋波及而努力察言觀色、心驚膽顫地過日子,如此一來自然沒辦法展現孩子氣,只能被迫表現得像個大人。

誤入歧途的少年會透過抽菸或吸食強力膠來強調自己是個大人(=男子漢),獲取眾人目光,我認為這些行為背後都有著沒人接納他是個孩子的悲傷與辛酸。非行少年和受刑人的案例或許比較極端,但是我認為這與我們平常對待孩子的教養方式並非全然無關。

我在演講上談到育兒話題時會告訴聽眾:「看到小孩的言行舉止『像個大人』就是警訊。」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夫妻感情好,夫妻之間感情良好,即使父母價值觀多少有點偏差也沒有大礙。

但是夫妻感情不好,孩子就會認為「因為我是壞孩子才害得爸爸媽媽感情不好」、「我一定要當個好孩子」,為了討父母歡心,表現得像個大人,或是害怕家裡氣氛不好,所以故作開朗,明明是個孩子卻像大人般拚命努力。而此時,一旦身邊大人誇獎他「年紀這麼小真是了不起」,以後必定釀成大禍。很多案例都是明明前一天還好好的,隔天突然變成不良少年,不論誤入歧途或出現精神疾病都是自我壓抑後爆發的結果。即使沒有爆發,看起來和平常一樣,但長大後可能活得很痛苦。

孩子不論年紀多小,都能敏銳覺察父母的態度。當你看到孩子表現得像個大人,請務必檢討自己的言行,找出讓孩子變成那樣的原因。

作者介紹|岡本茂樹(Shigeki Okamoto)

1958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立命館大學產業社會學系教授。原為國高中英文老師,後來進入武庫川女子大學研究所臨床教育學研究科攻讀博士,取得博士學位。日本角色書信療法學會(Japanese Association of Role Reversal Letter-writing)理事長。在大學授課、從事研究,也致力於協助累犯受刑人更生。2015年歿。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教出殺人犯Ⅰ: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原標題:教養是導致霸凌的原因之一)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