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解析/《奧本海默》看完結局霧煞煞?故事時間軸、人物關係懶人包,政治陰謀遠比核爆更可怕

2023-09-11 09:14

? 人氣

有客串《奧本海默》的Rami Malek當年甚至連唱歌、姿勢都完美複製Freddie Mercury,真的做到太好了、也拿了奧斯卡影帝,那不知道下了千百遍苦功。反之,席尼・墨菲同樣是演技派、與真實人物又相貌肖似,但他那標誌性的藍眼睛能夠convey的內涵不需要再模仿網路上一搜就有的歷史片段,在整部片敘事的大框架底下,讓演員用自身的演技功底表現出內涵來,輔以恰當的視覺燈光音效,比較有導演自己主導出來的風味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配樂

本片很給人導演諾蘭一貫的風格感覺,那種忽然「叭叭——!」銅管樂器轟響,帶給人強烈的震撼,輔助爆炸畫面是還蠻有效果的。可是要說有沒有很漂亮、銘心刻骨的melody,一時倒也說不上來。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就是諾蘭+漢斯・季默的風格,但其實從《天能》諾蘭就有跟新的作曲家合作,兩部片都是跟Ludwig Göransson合作的,基本上都是起一種輔助的功能,我不覺得這部片的配樂有特別好或特別壞,反而感覺很多日常性的場景也會有背景音在那邊、偶爾會感覺有點多餘。不過都是主觀的感覺啦,其實我很喜歡Göransson啊!他做的《黑豹》、《曼達洛人》、《波巴費特之書》的音樂主題都個性鮮明,都好好聽,這次《奧本海默》我反而覺得還好⋯⋯之後我再補聽一下OST看看能不能再聽出點東西。

整體視聽覺雜談

本片上映前就在宣傳上主打向來號稱不用CG特效的諾蘭導演會呈現出很酷的原子彈爆炸效果,的確,就畫面上而言,爆炸是很好看的。GQ有請了核武器歷史專家講解原子彈,我身為普通觀眾只能說的確很有震撼性,而且爆炸不是先有畫面才有聲音嗎?(光速比音速快的關係,對把?我身為社會組只知道這個解釋。)所以爆炸炸一遍、拍一遍主體,然後分奧本海默的本部、格羅夫斯將軍的趴地上組、費曼坐車裡的另一側觀察組,總共三組位置描述他們被光照的驚愕,以後聲音效果抵達之後的震撼,就是用Göransson配樂的銅管聲部「轟轟!!!」、「轟轟!!!」、「轟轟!!!」總共轟了三遍。三遍的音量微有差別,可以表現出三組人馬分別與爆炸的距離,但是對於觀眾的心靈也是不小的撼動。

爆炸的話,必須說,真的得進戲院看才能感受效果,要說多恐怖我倒覺得說不上,畢竟影片中只呈現試爆那一次,投到日本那兩次又沒拍出來(焦點也會跑掉,變成日本環境跟難民的浩劫)。

《奧本海默》劇照。(圖/取自imdb官網)
《奧本海默》劇照。(圖/取自imdb官網)

影視與聲音結合得好的地方我反而覺得都用在了奧本海默的意識流上,像是奧本海默在基地演講時,觀眾們在席上用腳踩地造成很大的「噠噠」聲,從觀片角度來說都覺得比原子彈爆炸的本身可怕——男男女女們穿有根的鞋子,在木製的階梯式觀眾席上跺腳歡迎奧本海默出場致詞,其實這種歡迎的本身反而造成奧本海默內心的壓力痛苦。包括他致詞完,眾人歡呼尖叫的畫面聲音,也在意識流中一度成為痛苦哀嚎的尖叫,那真的很有壓力、有壓迫性。我反而覺得是全片影像與聲音結合用得很震撼力的地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