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的讀書、會議筆記,要能幫你快速抓出重點!4大步驟打造高效率知識系統

2023-04-09 09:10

? 人氣

你做的讀書、會議筆記,要能幫你快速抓出重點。(示意圖/取自Pexels)

你做的讀書、會議筆記,要能幫你快速抓出重點。(示意圖/取自Pexels)

為引導讀者了解第二大腦的建構過程,我發展出 CODE 這套簡明且直覺的方法,當中包括獲取、組織、萃取、表達這四大步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不只是打造第二大腦的首要步驟,也是後續運用第二大腦的關鍵要點。當中每個步驟都代表人類史上發現的一項恆久原則,其時間跨度從最早期的洞穴壁畫時期,穿越藝匠工作室盛行的文藝復興時期,直到最先進的現代。對於任何專業、角色、職業以及筆記方法或平台來說,這些都是靈活且獨立的步驟。而且我敢打賭,不論你有沒有意識到,都已透過某種形式實行過這些步驟。CODE 是我們日常面對無止境的資訊流的導航圖,也是創造現代手札、適應資訊時代需求的一種方法。

就如同決定身高和眼球顏色的基因密碼一樣,我們的想像力也有與生俱來的創造密碼。它形塑我們思考以及與世界互動的方法。它也反映於我們用來處理資訊的軟體程式碼。它亦是歷史長河裡的一組密碼。如今,揭示其運作方式的時機已經成熟。

我們先預覽一下 CODE 法的四大步驟,然後再於隨後的章節深入詳述其細節。

C 獲取:儲存引發共鳴的資訊

每當我們啟動智慧型手機或電腦,隨即會沉浸於川流不息、有聲有色的內容。那些資訊多半既有用又有趣,它們有的是關於如何提高生產力的指南,有的是專家在播客節目分享的得來不易經驗,有的是旅遊景點令人心動的照片。

問題在於,我們無法消化龐大資訊流的所有內容。如果我們嘗試這麼做,很快就會精疲力竭並且不知所措。我們必須採取策展人的觀點,退一步思考源源不絕的資訊流,並著手就所需內容做出有意識的決斷。

我們要仿效只捕捉最稀有蝶類帶回實驗室的科學家,僅獲取真正值得我們保存的想法和洞見。即使我們想置身事外,周遭環境始終充斥著不斷累積的各式內容,當你閱讀本書時,電郵收件匣可能已被塞爆,社群媒體更新訊息蜂擁而至,手機上的新通知更是應接不暇。對於這些,我們頂多只能隨意看看。

或許你會把速成的筆記用電郵傳給自己,或就某個構想集思廣益,或在某本書上標示重點,而這些資訊最終可能分散各處,以至於無法相互連結。於是,你精心發掘的洞見可能仍擱置在早已遺忘的資料夾或雲端硬碟裡。

這類問題的解決之道在於,只把激發共鳴的資訊保存在你信任且可掌控的地方,並且忽略其餘的資訊。

能激發共鳴的資訊會使你仰仗直覺。通常是最別出心裁、饒富趣味、能派得上用場的想法最有共鳴。你不必為它們進行分析和採取決斷,也無須多想它們為何能觸動你的心弦,只須在內心尋找滿足感、求知欲、驚嘆或興奮等信號,以確認資訊獲取的時機。

藉著訓練自己留意種種觸發共鳴的事物,我們不但可以提升寫筆記的能力,也能增進對自身和對激勵自己的事物的了解。這是強化直覺的一種方式,藉此我們可以洞察直覺所能提供的智慧。

養成獲取知識的習慣對心智健康和內心平靜有立即的益處。我們得以免於關鍵時刻智識不足的恐懼。與其在所有新奇標題和新通知之中隨波逐流,我們可以選擇取用能為人生增添價值的資訊,並且有意識地拋開其餘訊息。

延伸閱讀:出了社會,不要用學生的方式做筆記!職場挑戰隨時會來,但可以「開書考」

O 組織:著眼於可操作性

著手獲取能激發共鳴的種種資訊後,還必須使它們有條有理。

你難免渴望創造層次分明的完美檔案資料夾,以容納想要擁有的所有知識。然而,即使可能辦得到,你也會耗掉難以置信的時間與精力,以致無法專注於當前要務。

多數人傾向依照主題來組構資訊,這種方法類似於圖書館普遍採用的杜威十進分類法(Dewey decimal system)。比如說,書籍可能被分別歸類到「建築」、「商業」、「歷史」或「地理」等廣泛的主題範疇。

我們可運用更輕便簡易的方法來組織數位筆記。鑑於優先要務和目標可能會突然改變,因此我們理當避開過於死板、不容變通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根據當前正進行的專案來組構數位筆記。你應當按照效用來管理新資訊,要不斷問自己:「這是否有助於推進手上的專案?」

不可思議的是,專注於採取行動能使大量的資訊變得極為精簡,而且運用起來極有效率。相對來說,可付諸行動而且隨時都可操作的構想並不多,這意味著你可以明確地過濾並忽略掉其他事情。

為實務工作而彙整各式想法會使你的思路無比清晰,因為你知道儲備的所有資訊確實都能滿足需要。你清楚它們都與你的目標和優先要務保持一致。它們將有所貢獻,而不會阻礙你發揮生產力。

D 萃取:找出精髓

只要你著手把各式構想集中存放,並著眼於實務、將它們組織起來,即能洞悉它們之間的各種關聯。

一篇文章或可提供擴展客戶基礎方面的洞見。某位顧客的評語可能觸發你創造一個收錄客評的網頁。一張名片或將使你想起某次耐人尋味的對話。

人類的心智就像熱騰騰的煎鍋,往鍋裡撒一把種子,新點子將會像爆米花一樣迸發。所有筆記會一再提醒你所知所感和對某主題的既有想法,進而成為萌生新主意的種子。

有個強效的方法可以加速聯想的過程:萃取出札記的精華。

所有想法都有其「精髓」,也就是有它嘗試表達的精神核心。要闡明複雜的洞見可能需要數百頁筆記和千言萬語,但我們始終有辦法言簡意賅地傳達核心訊息。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以 E = mc^2 這個公式總結了他革命性的物理學新理論。我們可以師從他萃取思想精華得出精湛方程式的方法,好識別和提煉文章、書籍、影片或簡報的精髓。

為什麼輕易找出筆記重點的能力如此重要?因為在繁忙的工作日,你不會有時間去檢視去年的十頁讀書筆記,你需要迅速找出筆記精髓的能力。

如果你已經在閱讀過程中畫出重點,就可以提醒自己這本書有哪些內容,而無需花上數小時重讀一次。

我們只須在閱讀筆記時標示出重中之重,因此每回做筆記時都要自問,「我如何使它在未來盡可能有用?」這將引導你為筆記裡的字句加上註解,以說明筆記的原由、當下心中的想法,以及確切是什麼吸引了你的注意力。

如果你無法在未來解讀筆記內容,或者內容過長而使得你望而卻步,那麼這些筆記將毫無用處。你要把自己想成不只是筆記的書寫者,更是筆記贈與人,也就是說,你送給未來的自己容易發現和理解的知識禮物。

E 表達:秀出你的成果

前述三個步驟全都是為最終的目的預做準備,亦即與他人分享你獨特的想法、自身的故事,以及自己的知識。

如果知識不能幫助任何人或產生任何成果,那又有什麼意義?不論你的目標是減重、在職場獲得升遷、開展副業,或是強化社群連結,個人知識管理系統都可為你的行動提供奧援。

富好奇心且愛學習的人常遭遇的挑戰是,習於不斷強制灌輸給自己愈來愈多的資訊,卻從來不曾確實踏出下一步和實際運用資訊。我們可能彙整大量研究數據,但從未交出過自己的提案;蒐集商業個案研究資料,卻始終沒說服過任何潛在客戶;研究一切關於兩性關係的有用建議,卻不曾向任何人提出約會邀請。

我們輕易地無限期擱置和推遲可充實人生的各種體驗。我們總是認為自己還沒做好準備,因而畏懼不前。我們無法忍受自己缺乏一點資訊,並且認為只要資訊齊備就可使一切完全改觀。

我要告誡讀者們,這樣活不出最好的人生。唯有實際運用才能使資訊成為個人化、具體化和經過驗證的知識。唯有體認知識很管用,你才會對知識具有信心。否則,知識就只是理論而已。

因此我建議你盡可能把時間和精力投注於創造,而不要將其耗用於消費資訊。我們都自然而然地具有創造的欲望,渴望為生命帶來某些良善、真實或美好的事物。這是我們人類天性的基本要素。創造不僅最能實現我們的抱負,還能經由啟發、娛樂和教育等方式,對他人造成正面影響。

那麼,我們應創造什麼?

這取決於你個人的技能、興趣和個性。如果你很擅長分析,可以評估各種露營裝備,並列出推薦用品清單分享給親友。假如你喜好指導別人,則可錄製點心製作教學影片,然後發布於社群媒體或部落格。如果你關心公園等地方議題,則可創製一項計畫來遊說市府與議會,好爭取更多經費。

所有這些行動—評估、分享、教學、錄影、上傳網路、遊說—都是自我表達的作為。它們全都從外部來源取用素材,且均涉及與時推移、逐步完善的實質過程,而且最後都會對你關懷的人、事、物產生影響。

資訊始終川流不息,且總是處於未完備狀態。由於不會有真正完善的資訊,所以我們不須等待著手創造的時機。你可以現在就推出一個簡單的網站,隨後再逐步添枝增葉。你也可以當下就發出一篇文章初稿,等日後有更多時間再修飾潤色。愈早展開行動,你就能盡早踏上日益精進的路程。

我已引介了不少新概念和術語,讀者此刻可能會感到有點招架不住。你或許會覺得,必須要勤學和做很多新的事情,才有能力打造第二大腦。

然而事實不然:建造第二大腦必須做的多數事情,你都已經開始在做了。

你已經在學習新事物,而且即使你想停下來也停不了。你已吸收了許多有趣的想法。你很努力地確保自己了解所需的一切資訊。你需要的只是多一些企圖心和更深思熟慮的資訊管理方法,以及一些確保成功的務實習慣。

在第二部裡,我將教你如何運用 CODE 四大步驟,好把記憶、智能和創造力極大化。對於每個步驟,我都將分享一組實用的技法,使你能夠隨即實施並迅速獲致成效。這些技巧並不需要任何先進的科技,只須借助一些你日常使用的行動裝置、桌上設備與應用程式。

作者介紹:提亞戈.佛特(Tiago Forte)

提亞戈.佛特(Tiago Forte),數位知識管理一哥。

全球頂尖的生產力專家之一,已教授超過兩萬名知識工作者更有效率的整理、運用日常吸收的知識。2017年開授的「打造第二大腦」(Building a Second Brain)線上課程已累積來自百餘國、超過五千名學生。該課程借鑑資訊科學、用戶體驗設計等學門,以及與矽谷領導人和組織合作的專業經驗。他曾在基因泰克公司、豐田汽車公司和美洲開發銀行服務,並在《紐約時報》、《大西洋》、《哈佛商業評論》等刊物發表過許多文章。你可以在Fortelabs.co 網站找到有關佛特的更多資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打造第二大腦:多一個數位大腦,資訊超載時代的高效能知識管理術》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