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歧視的歷史】從「天黥」誤仕途,到飽受排除的顏面損傷者

2018-07-24 16:01

? 人氣

許允死命掙扎中問她:「婦女應該有 4 種美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妳有其中的那幾種?」新娘繼續拉著他不放:「我缺少的只有容貌!可是讀書人應該要有各種好品行,你有幾種?」許允自豪的表示說:「樣樣都有。」新娘十分激動大喊說:「品行當中以美德為首,可是你貪戀美色,不重人的品德,怎麼能說樣樣都有!」許允聽了,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從此夫婦倆便互相敬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Cristy Zinn @ Unsplash,NPOst 公益交流站提供)
(圖/Cristy Zinn @ Unsplash,NPOst 公益交流站提供)

以上都是當代十分優秀的人才,可惜容貌和社會偏見連結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會什麼已經不重要了。相對來說,他們的尊嚴被傷害了,甚至被某些東西給取代。

即使是現代的開放社會,上述種種情況從未消失過,其中各項困擾也是陽光基金會針對顏面損傷者所做的調查中,顏損者生活中最常遇到的歧視狀況。有身體特徵困擾的人,因此而遭受不友善的對待,其比例明顯高於一般人

顏損者:自我認知嚴重受影響

顏面損傷者因為燒燙傷、口腔癌、小耳症或天生的胎記等各種原因,對於身體與外貌的認知問題,甚至於他們的生活品質、自尊與人格,在社交上總會產生各種問題。許多顏損者像劉宰一樣,因為疾病或傷勢的關係,身心狀況越來越糟,甚至有的成為多重障礙者。如果是現代的燒燙傷患者,因為燒燙傷導致患處不斷發炎感染,身體功能受損,有的患者甚至要截肢,往後也必須持續進行復健治療和整形重建手術,全程達一至數年不等。

這時候對顏損者來說,如何重新建立對自己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來自親朋好友的社會支持當然能減少他們對於社會的焦慮;但是,有時候,朋友的支持也會增加他們的情緒困擾。根據陽光基金會的研究指出,朋友的存在對顏損者的內心造成複雜的情緒,雖然來自朋友的支持有鼓舞士氣的作用,但於此同時,患者本身也會想起自己的社交地位跟容貌,使他被迫面對現實中受創的「真實自我」,以及他所希望成為的「理想自我」之間的落差,產生患得患失的情緒

(圖/Nicole Mason @ Unsplash,NPOst 公益交流站提供)
(圖/Nicole Mason @ Unsplash,NPOst 公益交流站提供)

近代顏損者的生活困境

顏損者有留下記載的大多是仕宦家庭,生活無虞。如果換成社會底層民眾,他們的狀況又如何?

古代對這方面資料並沒有太多,在《本草綱目》當中的確記載不少遭受燒燙傷患者的醫療狀況,但是病患之後的生活狀況到底如何,我們並不清楚。或許從近代臺灣的記載,可以略窺一二。

1980 年,有一位沈曉亞女士,她為了家庭經濟放棄上學的機會,不過她仍然沒有放棄學習,自己買器材在家中做工科實驗,卻發生意外導致大面積燒傷。在漫長的復健過程後,她嘗試走出家門重新振作,但總有人對她說一些貶抑或侮辱的話,日常生活常遇到商店及服務人員不公平的對待,被陌生人用異樣的眼光打量,找工作時也總是被人拒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