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族也能投資房地產!她用百萬本金滾出5000萬資產、買三間房,親授10個真實致富歷程

2022-12-26 14:29

? 人氣

小資族要怎麼買下第一間房?她用親身經驗教你從房奴變成房東!(示意圖/取自Pexels)

小資族要怎麼買下第一間房?她用親身經驗教你從房奴變成房東!(示意圖/取自Pexels)

我如何從第一桶金100萬翻倍增長至5000萬?以我的觀點來說,在有能力存到第一桶金之前,想靠投資致富的人,都是痴人說夢!因為儲蓄這種勝率100%的投資,連第一個100萬都沒有紀律達成,面對投資領域僅有10%到20%勝率的血腥戰場,很容易被殺得血本無歸,成為投資戰場的冤大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還是那句老生常談:存下一桶金是投資基本功。投資賺到錢並不難,難的是留住錢,並且有能力讓資產持續有效地累積。

人總是有走運的時候,突然暴賺一波10%到20%或資產翻個兩、三倍,但隨著貪念變大,而連本帶利全賠光的人比比皆是。長期的投資致勝,從不追求一夜暴富,而是追求大賺小賠;從不追求富貴險中求,而是追求風險管理,牛市賺一年、兩年不難,難的是五年、十年的長期資產增值。

我從二十歲開始接觸理財投資至今,投資經歷超過十五年。跟許多人一樣,從每個月兩、三萬薪資開始,每個月投資幾千元,一步步在這條路上探索,也曾經走過不少冤枉路。回首過去,讓我能夠穩健累積資產的,恰好是我膽小的性格,總是在獲利可觀時,趕緊獲利了結,見好就收,落袋為安,避開了幾次股災;在市場下跌時,我反其道而行,開始物色觀望是否有落難公主或灰姑娘待人發掘,打造自己的股票後宮,在市場回歸時,就能獲取可觀的報酬。

在存到第一個百萬前,我將大多數時間與資金用來投資自己,想盡辦法增加賺錢技能與職場競爭力,這些歷程我在第一本書《小資族下班後翻倍賺》有許多著墨。如果你是主動收入還不夠,年收尚未超過百萬的人,可以先專注在前一本書的功課,持續精進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時構築投資的基本功。與其抱怨世界不公,不如靠自己打破現狀。

在這裡分享的投資經驗,會從我存到第一桶金後,怎麼持續做好投資規劃與資產配置,讓資產持續成長至超過5000萬元,希望這些歷程也能為你帶來啟發。一言以蔽之,我的第一個100萬,就是省吃儉用努力工作存來的,沒有任何神奇的故事。

我的儲蓄率拉得非常高,月薪兩、三萬時,大約存下50%左右;隨著收入增加,月收10萬以後,儲蓄率甚至拉高到70%,就是希望自己能在25歲前趕快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等到真的存下第一桶金100萬以後,人生的視野變得很不同。視野改變思維,而思維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從此開始看見不同的投資機會;在存款幾萬到幾十萬時,我們會考慮的投資機會是外匯、股票與基金,到了百萬以上時,會開始考慮投資房地產、企業、開店等。

思考一下:如果現在的你有100萬,要怎麼賺更多呢?接下來分享我從存下第一桶金100萬後,翻倍增長至5000萬的真實歷程。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1.分批支付,買下第一間房

我第一次投資房地產準備了110萬,買下1100萬的預售屋,物件坪數是37坪,每年再付30到40萬工程款,最後累積支付255萬後交屋。三年後,房價變成2400萬,資產增幅1300萬!

我當時未滿三十歲,希望可以買到自己人生的第一間房,但是如果想買1000萬已蓋好的新成屋或中古屋,至少要拿出200萬以上,也就是20%的自備款,且馬上就得揹房貸,對當時的我而言,買預售屋是自己比較可以負擔的方式,接下來每年只要再努力存下30到40萬的工程款,就可以入手。

因為預售屋通常蓋三到四年,如果擔心未來房價上漲或有結婚規劃的人,就很適合用這種方式,等三年後生活也比較穩定了,就可以順利搬進新家。

2.我的房貸技巧

沒想到房子交屋時,房價漲了兩倍,價值從1100萬變成 2400萬!雖然三年後我的工作地點改變,房子原本打算自住改成出租,因此和銀行貸款時,跟銀行談到三十年貸款與三年寬限期,前三年只需支付利息,每個月利息錢不到1萬元,再以市場行情3萬元出租,每個月淨賺2萬元被動收入。

3.小資族要怎麼買下第一間房?

如果一開始資金不夠的人,又想早點投資房地產,可以從預售屋下手。因為房子還沒蓋好,所以地點非常重要,房價會根據當地的都市計畫而改變。因為房屋需要蓋三年以上,所以如果是急需自住房的人比較不適合,但如果你是比較善於耐心等候、提早規劃未來,或者是資金不夠、需要緩衝的人,就可以考慮預售屋。

4.預售屋情報從哪來?

1.鎖定自己想了解的區域,建議以熟悉的生活區域為主,投資以自己了解的領域開始最好,或者是未來有計畫搬遷的地方。

2.從房屋網站找到近期的預售案件,了解建商的口碑,以及周邊的交通建設與生活機能、市場行情等,可以直接去建商或代銷看屋,聽他們介紹房屋條件與周邊發展。

3.了解一下該區域的都市計畫,看看政府單位是否有相關的公共建設規劃,通常交通樞紐、展演設施、公園學校、商圈發展等,都是會影響房價的指標,可以從國土規劃網找到資料。

5.買下第二間房,打造成民宿出租

投資臺東中古屋100萬,坪數100坪以上,剛好退休親戚有意賣掉老屋,開價1500萬,頭期款需要300萬元。但是因為手頭只有100萬現金,於是先跟親戚借調200萬(透過贈與稅每年220萬的免稅額度以內),獨棟別墅整理後變成民宿出租,賺進穩定現金流,再分期歸還借款。

稅務小技巧─遺產稅&贈與稅:

在財務顧問諮詢的過程中,不乏有人詢問關於贈與稅與遺產稅的技巧,最常發生在親友間財產轉移的情況下,房屋買賣若能搭配贈與免稅額,親戚間買賣想算便宜,可以節稅,不影響市價。以2,000萬元的資產轉移為例:

贈與稅:2,000萬,五年,每年贈與220萬 × 2人,五年完成贈與財產,完全免稅。

遺產稅:2,000萬,如果給小孩繼承,免稅額1200萬,遺產稅5000萬以下要繳10%,需繳稅80萬。

更多相關稅務規定,請參考財政部於109年12月2日公告110年發生之繼承或贈與案件適用遺產及贈與稅(遺贈稅)法規定之免稅額、課稅級距金額、不計入遺產總額及各項扣除額之金額。

6.時間差技巧,買下第三間房

再次投資預售屋,第三間的物件坪數38坪,先用10萬下訂(一月),簽約時每坪已漲1.8萬(二月),再支付20萬簽約金,也跟建商討論條件,半年後才支付頭期款(240萬),因此我又有半年時間可以做好資金規劃。

投資房地產不是穩賺不賠,透過像這樣的時間差技巧,可以先觀察市場概況,確定價格未來會上漲,再接續支付較大金額。這麼做可以降低投資風險,以免因為房價下跌而被斷頭,至少你還有機會可以適時停損,放棄房屋所有權。

根據房地合一稅,購入第三間房地產,銀行貸款成數只有四成,但因為銀行是以貸款件數為基準,因此,假設將第一間房貸還清,第三間的房屋貸款就會變成可套用到第二間的成數(從四成提高到八成)。

7.打破「此生只會擁有一間房產」的迷思

投資房地產應有長期的計畫,所以需要考量未來的生活變動與失業的可能性,每月付款的本利和,盡量不超過月收入的30%,生活的緊急備用金也需預留至少半年的房貸資金。

圖表2-3第一、二、間房地產貸款成數比較。(圖/方智出版社提供)
第一、二、間房地產貸款成數比較。(圖/方智出版社提供)

許多人還會有一種迷思,就是「此生只會擁有一間房產」,可人生若從長期來看,我們可能面臨許多生活上的變動,以致於需要搬遷或轉換生活環境,因此房屋的需求並非一成不變。

一般來說,我們從單身、同居、已婚到有小孩,人生各個階段的居住需求可能不盡相同,可能會從一間套房、兩房一廳變成三房兩廳,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換屋是常見的事;同時也因為年輕職涯變化大,在生活還沒穩定下來前,除了自住以外,單純投資也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人生規劃比較明確的人,例如結婚生子,就可以考慮買下自住房,並且以自己最滿意的房子為主;如果人生規劃還有些許變動,可買房做為資產累積用途,那麼就可以選擇購買總價較低、投資報酬率高且容易轉手的物件為主。

在評估自己要選擇哪一種方案時,首先需要評估的是未來的生涯規劃,因為人生目標永遠優先於財務目標,金錢只是用來服務我們的工具;其次才是考量自備款額度、每月可負擔金額,再來才是貸款成數與利息等細節資訊,評估的優先順序至關重要。以下表為例,假設銀行評估我的財力,可貸款額度是2000萬元,所以買下第一間房屋時,可以選擇直接購買高總價2500萬的房子,或是保守一點,選擇1100萬的房子,讓投資房地產的選項更有彈性。
 

圖表2-4首購族高總價&低總價買房方案比較。(圖/方智出版社提供)
圖表2-4首購族高總價&低總價買房方案比較。(圖/方智出版社提供)

8.寬限期技巧

來找我做財務諮詢的客戶裡有一對夫妻,原本在外租屋,因為老婆懷孕準備生小孩,所以有自住屋置產的需求。夫妻為此陷入爭執,因為老公希望買的是 1,500 萬的房子,比較不會有月付金額的資金壓力,老婆則希望買到2,500 萬的房子,可以一次到位,滿足小家庭的居住需求與品質。

如果你符合以下情況,就可考慮使用寬限期技巧,降低月付壓力:

1.未來可能會換工作地點或搬遷居住地。
2.地區房價正在成長,想把握房價漲幅的機會。
3.每年收入逐年增加,若三年後整體收入增加,較能負擔後續的月付資金。
4.租金大於月付利息,就當作繳房租給銀行,但擁有房屋買賣權力。

這時就可以跟銀行商量貸款的前三年為寬限期,假設你購買2500萬的房子,自備款仍然是500萬元,利息1.31%,貸款三十年,前三年寬限期的月付金額會是21833元,就可以降低每月資金壓力;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寬限期過後,每月需負擔的本利和會增加至73321元。記得評估三年後的財力狀況,確保資金不會斷鏈。

房子未來還可以選擇轉賣或轉租:如果區域房價成長,轉賣可以賺到房屋價差;如果想要賺進租金收入,轉租可以賺到現金流,算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技巧。如果能與幾家銀行往來關係密切,甚至可以透過換銀行轉換貸款的方式,持續延長寬限期,有的銀行推出的轉貸方案甚至還可能降低利息。

9.房屋轉增貸小技巧

銀行估算貸款額度的基準,通常會抓一般人月薪的200倍,就是可以房屋貸款的金額,例如:月薪6萬,可以買1200萬的房子,或是房貸的本利和月付金小於月收入的30%。

銀行根據我的財力評估,可以貸款的總金額約2500萬元,所以當我選擇買下兩間低總價的房子後,包含第一間1100萬與第二間1500萬時,總貸款額度為 2600萬×80% =2080萬左右,對銀行來說尚有500萬上下的餘裕。

我買下的第一間房,貸款八成約885萬元,可是後來因為房價成長,對銀行來說,貸款成數從八成降至四成左右,貸款885萬÷240 萬=36.8%。

由於房價上漲導致第一間房屋的貸款成數降至四成,這時可以透過跟銀行申請轉增貸的方式,從銀行調度資金出來做其他應用,也能享受到資產增值的實際益處,而非單純的紙上富貴。

以我個人的實際經驗為例,和銀行申請重新評估資產總值,銀行評估房價為2300萬元,並且以此為基準,重新核貸1400萬元,因此扣除原有的房貸885萬元,額外多出了500萬左右的現金,並且以較低的房貸利率計算,我就能利用這些現金轉作其他投資規劃,例如:公司周轉金、投資新創事業或投資上市股票等。

特別要注意的是,這筆資金是透過房貸增貸所創造出來的,因此銀行通常會規定不可再做買房使用,轉增貸技巧本身會提高槓桿成數,因此,在評估時也要一併將未來還款能力考量進去,避免造成未來的負擔。

10.生涯規劃如何影響房地產買賣?

買賣房地產前,我通常會先考慮自己的生涯規劃,特別是創業退休、結婚生子、全職進修與海外生活等重要的人生節點;再來就是我的財務狀況,包含收入支出與資產負債等,藉此對照未來每一年的生涯規畫與財務狀況是否符合,並且將自己與重要他人的年齡一併考量。

因為房地產是長期投資,需要長期規劃,接下來看能夠採取什麼樣的置產策略,在買進多間房產時也能提高報酬、降低風險,甚至因此翻身致富。

以下表為例,假設長期來看,房屋總資產會高達3800萬元,有兩種不同的投資策略:首購高總價與首購低總價房屋;因購買間數不同,每個階段需要付出的自備款也會不同;隨著間數的增加,銀行貸款成數會越來越低。

理論上來說,以下分別是首購高總價與低總價房屋的歷程:首購高總價房屋2500萬元,再加入第二間房屋1300萬元後,付出自備款是1020萬元,月付貸款金額是94510元;而首購低總價房屋1100萬元,再加入第二間房屋1500萬元,付出自備款是520萬元,每月月付金額是71568元。

圖25 首購族高總價&低總價、第一&二&三間買房方案比較。(圖/方智出版社提供)
首購族高總價&低總價、第一&二&三間買房方案比較。(圖/方智出版社提供)

當房地產進入買賣階段,我們通常會留意的基本資訊,包含房屋總價、貸款成數、房貸利息,這會影響銀行貸款給我們的額度,以及需要準備的自備款。

銀行評估房屋貸款的依據,通常以購屋者與房屋條件為主。購屋者的年紀與財力,房屋的屋齡、地點與屋況等,都會影響貸款條件;多數銀行規定貸款人的年齡限制,通常是在20到65歲區間,超過65歲以上的購屋者,可能會要求只能在名下有房產的情況下做抵押。

買三間房,比較已還清&尚未還清第一間貸款。(圖/方智出版社提供)
買三間房,比較已還清&尚未還清第一間貸款。(圖/方智出版社提供)

核算貸款的基準為「貸款年限」加「屋齡」不得超過五十年,若屋齡高於三十年,貸款年限較短,核貸成數也僅有五到七成。另外,許多銀行以「貸款者年紀」加上「貸款年限」低於80為標準之一。

作者介紹|蕾咪(Rami)

投資理財YouTuber。歐美旅遊時尚部落客。臺灣自媒體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來自臺東,卻不定期旅居歐洲的工程師女孩,畢業於臺大電子所,曾旅居義大利工作,並在美國知名企業擔任過研發工程師。

身兼作家、部落客、創業家等多重身分,同時為《商周財富網》駐站名人,曾接受多家媒體採訪,如遠見、Money錢、大美人、非凡、TVBS、衛視中文、三立、民視、公視、東森綜合、LINE TODAY等雜誌與電視節目,並曾受邀在實踐大學、中山大學、新竹市文化局、國防醫學院等單位授課與演講。

她在32歲之前就完整經歷了《富爸爸,窮爸爸》的ESBI過程:

‧員工(E):22歲月入2萬多,26歲進外商月薪翻3倍。

‧自僱者(S):27歲離職,在家接案,投資股票賺40%。

‧企業家(B):32歲創業開設數位行銷公司。

‧投資人(I):25歲靠工作與投資月入超過10萬,28歲每月被動收入10萬元,29歲更超過30萬,30歲買下人生第一間房。目前已購入三間房,並在臺東經營民宿。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智出版社《打造被動收入最重要的事》

責任編輯/趙鳳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