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為何到死都不稱帝?揭秘背後真實原因,其實很有智慧

2022-11-21 14:16

? 人氣

當時,曹操的人生理想從做一個太守,晉升為想做一名「為國家討賊立功」的「征西將軍」,所以剛開始聯合袁紹等人組成關東軍討伐董卓的時候,曹操為了避禍,剛開始並不敢招募太多兵馬,「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在迎接漢獻帝到許縣後,曹操先後擊敗呂布、袁紹,基本統一北方,此時他脅迫漢獻帝晉封自己為宰相,野心日益膨脹。但對外,曹操仍然自稱「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儘管在起初確實是一名試圖忠心報國的將領,但隨著地盤的擴大、野心的膨脹,曹操已經越來越不滿足,但在對外的敘事上,他仍然努力維護著自己「忠心為國」的人設,並且以忠心輔佐周成王的周公自擬:「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滕》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但是,對於外界要求曹操如果真是忠心報國就應該放棄軍隊的說法,曹操回應說:「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在曹操看來,如果自己放棄軍隊,則勢必將為人所禍害,所以為了自己的安危和子孫後代,也為了「保護國家」,所以他才不願意放棄軍權「慕虛名而處實禍」。

但前面說過的話無法收回,自己傾心打造的「忠心為國」的人設也已經散布出去,這也成了曹操心中的自我障礙,早在年輕的時候,面對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等事,親眼見到董卓敗亡、遭萬眾唾棄的曹操就曾經說過:「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所以,自己心中曾經的報國情懷,加上董卓廢立皇帝的敗亡下場,這些也都在內心制約和警醒著曹操。

隨著權勢和年齡的增長,曹操的野心日益膨脹。

四十一歲那年(一九六年),曹操先是迎接漢獻帝到了許縣;四十三歲時(一九八年),曹操擊敗呂布;四十五歲時(二○○年),曹操又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五十二歲時(二○七年),曹操遠征烏桓,基本統一北方。

儘管在五十三歲那年(二○八年)的赤壁之戰中慘敗,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許是感覺到了歲月的侵蝕,於是這一年,曹操先是廢三公,自立為宰相。

四年後(二一二年),五十七歲的曹操在漢獻帝面前,開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又一年後,建安十八年(二一三年),五十八歲的曹操被晉封為魏公,並加九錫、建魏國;到了六十一歲這一年(二一六年),曹操更是從魏公晉升為魏王,並且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

就在臨死前三年,建安二十二年(二一七年),六十二歲的曹操開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至此,除了缺一個皇帝的名分,他已經擁有了一個皇帝所擁有的一切,差的,只是最後的臨門一腳而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