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為何到死都不稱帝?揭秘背後真實原因,其實很有智慧

2022-11-21 14:16

? 人氣

但現實的種種桎梏束縛著他,無論是擁漢派士族前仆後繼的刺殺,還是劉備和孫權的虎視眈眈,抑或自身殘存的一點對於大漢王朝的內疚,以上種種,都在妨礙著他邁出最後一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就在他準備讓漢獻帝晉封自己為魏公、建魏國之前,他先是讓手下的董昭祕密諮詢被他稱為「吾之子房」的心腹謀士荀彧。

針對曹操逐漸顯露的篡位陰謀,作為擁漢派的荀彧卻回應說:「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沒想到自己最為看好的荀彧,卻對自己的稱帝野心暗示反對,曹操當然很生氣,隨後,荀彧神祕暴死。而在荀彧死亡的前後,曹操又先後殺死孔融、崔琰等士族代表人物,以讓士族階層不敢再表示異議。

但曹操之所以是曹操,就在於他在最後一刻的冷靜與自制。

於是,在臨死前一年(二一九年),當三十七歲的孫權來信勸他稱帝的時候,曹操先是很得意,把孫權的信傳示給「內外群臣」觀看,於是,手下們又趁機鼓噪,其中曹操的屬臣陳群和桓階更是趁機上書勸進:

漢自安帝以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於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群生注望,遐邇怨嘆,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辭讓,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

但曹操忍住了,關於稱帝的想法,他最後公開向「內外群臣」表示:「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意思是說,如果天命真的在曹魏這邊,那麼他就當個「周文王」,讓「周武王」(曹操的兒子、魏國太子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好了,反正事後,也少不了他一個皇帝的名分。

在說出「吾為周文王」幾個月後,建安二十五年(二二○年)正月,曹操最終病逝於洛陽,終年六十五歲(虛歲六十六歲)。他死後,繼位封國的魏王曹丕拋開顧忌,隨即開始了馬不停蹄的篡漢步驟,在「推卻」漢獻帝三次「禪讓」後,魏王曹丕最終「勉為其難」接受了「禪讓」,宣布取代漢朝自立為帝,建國號為魏。

隨後,曹丕追尊父親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是為魏武帝曹操。

如曹操所願,他最終在死後,成了他想要的「周文王」。

還是他兒子曹丕說得直接,在漢獻帝的「禪讓」儀式結束後,曹丕當眾感慨地說了一句:「舜、禹(禪讓)的事,我現在總算明白了。」

曹魏建國四十五年後,咸熙二年(二六五年),權臣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也以「禪讓」的名義,從曹魏末代皇帝曹奐手中篡位,並改國號為晉,曹魏最終滅亡。

而曹奐則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邑萬戶,並被允許像漢獻帝一樣保留使用天子旌旗、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待遇。

永嘉之亂時(三○七年—三一三年),陳留王隨晉王朝衣冠南渡。到了三二六年,晉成帝司馬衍封魏武帝曹操的玄孫曹勵為陳留王,以接續魏國,此後,歷經東晉、劉宋,直至南齊,陳留王國才被廢除。

所謂帝業,最終化為千古一夢。

作者介紹|艾公子

艾公子(原最愛君),是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創作團隊的集體筆名。本書三名作者為鄭煥堅、吳潤凱和陳恩發。其中兩名主創者鄭煥堅、吳潤凱均為《南方都市報》原高級記者,分別為華中科技大學文學碩士、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曾參與編著、合著《南京大屠殺史料集》、《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等著作。已出版《一看就停不下來的中國史》系列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高寶出版《疑案裡的中國史:帝王將相生死謎團》(原標題:曹操為何不稱帝?)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