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為何到死都不稱帝?揭秘背後真實原因,其實很有智慧

2022-11-21 14:16

? 人氣

而劉備、孫權未除,則是最大的外部隱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建安元年(一九六年)迎漢獻帝到許縣後,曹操先後擊敗了呂布、袁紹等強敵,隨後又北征烏桓,基本平定北方,但建安十三年(二○八年)赤壁之戰的慘敗,使得三國鼎立的局勢開始形成,儘管在此後曹操又先後擊敗了馬超、韓遂,占領了關中、隴右地區和河西走廊,但南方的劉備則趁勢襲取了益州(今四川等地),並與孫權分割了長江以南的原荊州地區。

就在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的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年),在歷經兩年的戰爭後,劉備最終擊敗曹操,奪得了漢中地區,兵鋒直指關中平原;同年,孫權為了爭奪淮河流域,再次出兵圍攻合肥。趁著曹操對抗孫權之際,劉備一方的關羽又從荊州派兵北伐樊城,並俘虜了曹操的大將于禁。

儘管曹操與孫權緊急休兵停戰,隨後孫權襲取荊州、斬殺關羽,解了曹軍的樊城之圍,但與此同時,孫權的勢力也再次坐大,占據了從荊州到建康(今南京)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於是,在關中平原一側,有占據秦嶺以南的益州(今四川)和漢中地區的劉備虎視眈眈;而在整個遼闊的長江戰線上,則有孫權的軍隊隔江對峙。

因此,儘管曹操在內部耀武揚威,不停斬殺擁漢派的士族,但在對外戰場上,劉備和孫權這兩個最大的隱患威脅,卻始終未能剷除,這也成了曹操稱帝路上最大的隱患。

在曹操看來,他距離皇帝只是差一個名分的問題。但只要他不稱帝,他就仍然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朝中央的名義討伐作為地方勢力的劉備和孫權,怎麼說都還擁有那麼一些輿論和道德的制高點;但如果他篡漢稱帝,那麼一方面他要背負「篡漢」的罪名,另外一方面劉備和孫權肯定也會稱帝,這樣大家就會變成平起平坐,而他曹操反而被人抓住口實,在輿論上處於弱勢。

從曹操的人生歷程來說,剛開始時,他確實沒有什麼遠大的志向,只是想做一個大漢王朝的忠臣,揚名立萬而已,儘管後來他的野心日益膨脹,但內心深處,他仍然掙扎不已。

在曹操擊敗呂布和袁紹後,關於曹操想要篡漢自立的猜測越來越盛,到了建安十五年(二一○年),當時曹操的下屬鼓噪要漢獻帝封給曹操更多封地,於是,曹操一方面假惺惺辭讓,一方面又趁機寫了一篇文章闡述心扉,這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

在《述志令》中曹操說,他年輕時「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起初,他只是想做一名太守,後來黃巾軍起事,天下大亂,他升任典軍校尉,就想著「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