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血汗錢拿去買房子!理財達人用自身慘痛經驗,道出投資客炒房真實手法

2022-11-14 14:39

? 人氣

九年後,這戶普通美國家庭付給銀行的利息,竟高達 16 萬2033 美元!而這筆錢他們永遠拿不回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把貸款列入計算,結果如下:

加上貸款後總花費的列表。(圖/方言文化提供)
加上貸款後總花費的列表。(圖/方言文化提供)

到目前為止,這戶人家已經花了33萬7,604美元來享受購屋的樂趣,相當於賣屋收益的98%。

盈餘所剩無幾。(圖/方言文化提供)
盈餘所剩無幾。(圖/方言文化提供)

現在他們的盈餘就只剩那頂端的一角:2%。

但別忘了,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過於樂觀的假設條件上,就是他們的房價會跟著股市的增值率(6%)年年上漲;要是房子升值速度沒那麼快,他們實際上是虧錢的。這就是為什麼把房產當成主要資產淨值的普通家庭,永遠無法累積大量財富的原因。他們看到房價上漲,就以為能賺到錢;卻沒意識到一些林林總總的額外花費,加起來會抵銷掉大部分的收益。

對房仲、政府、保險公司和銀行來說,房子是很好的投資。

基本上,除了屋主不算在內,對大家而言都是如此。但對屋主來說,這項投資簡直爛透了。

在此要澄清一下,我指的是用來當作主要居所的住宅。換句話說,就是你買來準備搬進去自住的房子。如果你的房子是買來出租的,那就是一項好投資。然而房屋租賃完全是另一個主題,已經超出了這本書要討論的範疇,所以在此先不談。關於這個題目,坊間有許多豐富實用的資源,有興趣不妨找來研究看看。

150法則

這一切讓人不禁想問:難道房子真的買不如租嗎?

從計算結果來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但人總是得有住處(假設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每月房貸只有 1 元和房租 100 萬元相比,就算有額外開銷,顯然買屋還是划算多了。)究竟是什麼轉捩點,讓人決定以購屋取代租屋呢?

房地產經紀人會告訴你,要是每月付的租金和房貸一樣多,與其付錢給房東,不如自己買;但這種說法其實刻意忽略了先前提過的各項費用。目前已知對一般美國家庭來說,購屋、擁房、投保及售屋的相關花費,幾乎相當於貸款 9 年須付出的利息。此外,在標準 30 年貸款的前 9 年中,你所付的總額約有五成繳的是利息,剩下才是償還本金。想知道何時才是買房合理的時機點,我們就得把房貸利息加上擁屋的額外成本,再跟省下來的房租做比較。

這就是所謂的「150 法則」。由於擁有房產的額外開銷與一般抵押貸款 9 年的累計利息差不多,幾乎等同償還金額的 50%。你必須將每月要繳的房貸乘以 150%,將所有費用納入計算後,得到的就是這棟房子每個月的實際花費。要是這筆數字高於租金,租房就比買房划算,反之亦然。但這個例子的用意不是叫你永遠不要置產,而是要在行動之前先「敲一下算盤」。

我和布萊斯在找房子時,用 150 法則算出來的數字,比當時的房租(一房一廳的公寓,月租 850 美元)還要高出許多,所以在「敲過算盤」後,我便對房市敬謝不敏,寧願把錢省下來繼續當個無殼蝸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