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人不討厭日本,卻仇視韓國?歷史學家一席話,道出「反韓」背後的自卑

2022-11-14 15:56

? 人氣

錢復故意把民氣移轉為「反韓情緒」,來規避自己的政治責任,因此他就沒有在輿論壓力下被要求辭職下台。在外交部長任內斷了兩個台灣最後的大國(另一個是南非),而且被譽為「外交才子」的錢復,當然就沒有下台,繼續安坐他的部長職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中間還有著他個人的感情因素在內。錢復在美國耶魯大學的博士論文,寫的是「清朝在美韓通商條約締結過程的角色」。他的韓國觀始終是帶著「大中華」的優越感,也就是「宗主國」與「藩屬」的關係。他當然無法忍受被「中華民國的藩屬」所背叛,所以他會把斷交責任全部推給韓國,以致於造成台灣全民的反韓意識,也就不難想見了。

二○二二年是台韓斷交三十週年。此刻應該重新檢討台灣的外交,是誰造成全民的反韓風潮。諷刺的是,錢復還以「外交教父」之姿,把台灣的外交定位為「兩岸關係的位階高於外交關係」,讓馬英九政府奉為圭臬,進而與中國「外交休兵」,如此,台灣的外交部應該併入「大陸委員會」傘下,成立「外交局」也就可以了。

錢復雖然還沒蓋棺,但是他的外交失政已經論定。未來由台灣人寫的歷史會這樣記錄:「錢復=台灣外交孤立的歷史罪人」!

(三)台灣vs. 韓國

相較於一九七一年「尼克森震撼」導致投機的日本田中角榮政權立即見風轉舵,在一九七二年搶搭「中國列車」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南韓足足晚了二十年才與中國建交;而且,也比美國(一九七九)晚了十三年。韓國是亞洲的大國中,第一個與台灣建交,也是最後一個與台灣斷交的國家。回顧這段滄桑歲月,許多南韓學者感慨地說,「對台灣,我們應該也算仁至義盡了。」

其實,這只能怪國民黨政權自己。它敗亡到台灣之後,已經是形同「沒落的貴族」,自己不知道調整身段去面對國際形勢(例如學習韓國,放棄西德的「霍爾斯坦原則」),並尋求自立之道,卻仍死守「漢賊不兩立」的頑固教條,落得自己一步步走上國際孤立的絕境。當台灣百姓都知道蔣氏王朝最後只會落得「賊立而漢不立」,但已時不我予,到現還在承認台灣的,只剩下十五個被台灣人譏為「小朋友」的國家。

畢竟,「分手是瞭解的開始」,斷交雖然讓台灣對韓國不滿,但也不失為一個讓台灣重新認識韓國,重新建立互信,並重新對韓國建立好感的機會,儘管失去了一個形式上的朋友,卻換來更實質、更相知相惜的朋友,從過去的「中韓關係」轉變為「台韓關係」,讓雙方能夠更務實地交流。

不可否認的,今天在台灣的中國人仍有從中國帶過來的大中華意識,對韓國有著一股「看不起的優越感」。但相較於「外省人」,本省人就沒有那樣的傳統包袱。許多韓國人來台灣,到中南部與本省人交往之後都會發現,本省人比外省人更親切,更容易交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