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市場操作,投資勝率比較大?愈慢出手,賠錢機率愈高

2022-11-09 09:40

? 人氣

1951年,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艾希(Solomon Asch)設計了一項實驗,檢視外人的壓力多大時會影響一個人的觀感。實驗者安排參試者和一群8至10人的其他「參試者」(他們其實是實驗者的朋友)在一組,然後讓整組觀看圖17.1,並告訴大家這是視覺觀感研究,請每位小組成員大聲說出圖二中哪條線最接近圖一的線。真正的參試者會回答A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實驗者要求其他參試者在18次提問中,有12次回答C線或B線比較像圖一的線(顯然是錯的答案)。真正的參試者共有50名,其中37名至少認同多數人1次,參試者平均在12次的提問中認同4次。經過進一步的實驗後,艾希推論,人云亦云的兩大原因是:他們希望獲得團隊的喜愛,以及他們認為團隊知道的事比他們多。

圖17.1:類似艾希用的實驗直線(圖/八旗文化)
圖17.1:類似艾希用的實驗直線(圖/八旗文化)

資訊階流

投資人通常是從類似的來源獲得投資資訊:資料提供者、證券交易委員會報表、公司的顧客與供應商、企業管理高層與員工、媒體。投資人處理資訊的方式雖然不同,但潛在消息來源卻有限。

有時候,可取得的資訊讓投資人做出類似的結論,當投資人按結論行動時,就會讓市場價格產生變動。有些投資人只從市場價格的變動獲得股價走向的線索,並把這個線索當成比較了解內情的投資人的行動指標。有人觀看前人行動而模仿跟進時,就會出現資訊階流(information cascade)。

不只價格行動會藉由傳遞別人的想法與感受而引起資訊階流,很多投資人在不經意下,也會觀察同事與媒體人的言語、肢體語言與情緒線索。這些非語言的溝通反映出「市場的脈動」。

這類非語言溝通的缺點是,互動的人通常思想與行為比較類似,他們從新資訊得出類似的結論,做出同樣的回應。研究這類團隊成員的語言與非語言線索時,可以透視他們的集體推理。誠如第1章所述,圈外人了解偏誤的集體推理,就有能力在市場上找到契機。

股市行情討論版是想討論股市未來(與爭論彼此能力)的投資人經常聚集的地方,上面除了惡言相向與激烈爭吵的情況外,研究人員也發現可以從參與者的用字遣詞中解析有用的資訊。

聖塔克拉拉大學的山吉夫.達斯教授(Sanjiv Das)與同仁設計了一項高技術性的有趣研究,分析1萬2,000名使用者在7個月間發表的10萬3,000則股市討論版訊息。研究人員發現在訊息數、股市交易量及後續股價的表現不如大盤之間有正相關。股價下跌時,張貼的訊息愈多,投資人的意見愈分歧(也比較不看好)。留言討論中,損失趨避的現象很明顯,投資人期許價格反彈。整個討論版的氣氛反映出之前的交易量與價格。達斯表示,衡量版上的討論氣氛並沒有任何預言效果。

作者介紹:理察.彼得森(Richard L. Peterson)

市場心理顧問公司的創辦人與執行合夥人,《行為財務學期刊》的副編輯,精神科醫師,也是職業操盤手。曾研發「金錢與投資人格測試」等五套心理測試產品,如今正在開發管理投資組合的市場分析軟體與創新的投資策略。

他很清楚潛意識中的偏差對投資決策造成的負面影響。他在《交易心態原理》詳盡說明了多數投資人犯的「先天性」錯誤,並分享克服這些障礙與改善投資決策技巧的簡單方法。他在德州大學取得醫學學位,在舊金山灣區完成精神醫學訓練,並在史丹佛大學修習神經經濟學的研究所課程。

著作散見於諸多出版品中,包括《心理與金融市場期刊》及《風險管理:現代觀點》。另著有《市場心理學》(MarketPsych)、《交易情緒》(Trading on Sentiment)。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八旗文化《交易心態原理:換掉你的賠錢腦,下單前必懂的投資心理學》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