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市場操作,投資勝率比較大?愈慢出手,賠錢機率愈高

2022-11-09 09:40

? 人氣

順著市場操作,投資勝率比較大?(圖/郭家宏)

順著市場操作,投資勝率比較大?(圖/郭家宏)

我來告訴你一個石油探勘者在天堂之門遇到聖彼得的故事。聖彼得聽到他的職業後說:「很抱歉,你似乎符合上天堂的所有條件,但我們有個大問題。你看到那處圍欄了嗎?那是我們讓石油探勘者等候上天堂的地方。那邊已經客滿了,我們沒有空間再塞一位了。」石油探勘者想了一會兒說:「你不介意我對那些人說幾個字吧?」聖彼得說:「我不覺得有何不妥。」於是這位探勘老手拱起手掌大喊:「地獄發現石油了!」石油探勘者馬上扭開圍欄的門飛出去,拚命拍動翅膀往下飛。聖彼得說:「這招真的滿好的。去吧,那地方是你的了,這下空間很大了。」那老傢伙搔搔頭說:「不,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想我會跟其他人一起去,那謠言可能真有幾分真實性。」─巴菲特轉述葛拉罕(Ben Graham)最愛的故事

讀了亞歷山大的故事之後,凱撒沉思了一會兒,最後流下淚來。他的朋友很驚訝,問他為什麼流淚。他說:「你覺得我沒有理由哭泣嗎?亞歷山大在我這個年紀時已經征服那麼多國家,我到現在卻沒有任何值得紀念的成就。」─布魯達克(Plutarch),《凱撒傳》(Life of Caesar)

在不確定的情境中,我們往往是從觀察別人來學習該做什麼。我們等其他人「確定」正確的行動路徑,而不是自己負起釐清一切的責任。心理學家羅伯.齊歐迪尼(Robert Cialdini)把尋找確認的行為稱為「社會證明」(social proof)。社會證明提供心理捷徑,我們不必再想問題的每個步驟,只要看著夥伴,跟著他們做就行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市場中,群聚行為通常會導致遲來者損失。跟著社會證明與群聚行為行事的投資人是依賴別人的決策。群聚的領導者犯錯時,被誤導的投資人就開始失去信心,如鳥獸散。不過,許多人也會開始產生強烈的情緒防衛機制,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的信念與領導者竟然是錯的。

2000年代初期跟著網路股飆漲與暴跌的投資人就是這種狂熱者。他們無法更改對網路股前景的堅定信念,直到2002年許多鼓吹網路泡沫的股市分析師遭起訴後,他們才終於失去龐大的信眾。

奇怪的是,即使「新網路經濟」已經證實是幻想了,許多狂熱者還是持續強力鼓吹。為什麼還有人會認同已經證明有誤的想法,更別說是四處鼓吹?對這些鼓吹者來說,接受失敗太痛苦了,所以他們就像損失趨避一樣,仍抱有一絲希望,甚至想要聚集新的信眾。在死忠認同者心中,愈多人相信他們的主張,他們就愈有可能是對的。

有時候投資人會覺得自己必須跟著價格趨勢走,這就是一種「隨勢群聚現象」(herding-by-proxy)。他們知道別人在買股票,但不知道是誰在買。股市開始出現走勢時,大家通常會認為驅動股價的投資人比自己更清楚未來。於是他們就開始「追高」。有些投資人會等出現這樣的價格「確定」(有利趨勢)後才投資。預期的價格走勢「確認」他的看法是對的,這下就可以安心買進了。

如果股市暴跌,投資人緊張,他們會看公認的領導者怎麼行動,以決定最佳因應方式。投資人尤其會觀察那些和他們類似的人。如果投資人對同儕的認同度多於華爾街人士,在不穩定期,他們可能會相信同事給的線索,尤其是同儕中公認領袖的見解。

社會比較

凱撒在35歲左右已是卓越的律師,僅次於西塞羅(Cicero),但他也是因為自己的優異而覺得相形見絀。他所有偉大的軍事壯舉都是在提出上述悲嘆後不久打造的。事實上,凱撒感嘆自己不如亞歷山大大帝後,就急起直追,征服之前獨立的西班牙部落。

凱撒是對不利的社會比較做出反應,他從亞歷山大大帝的一生中得出自己的目標與個人期許,以偶像的豐功偉業來評估自己的績效。凱撒發現自己落後亞歷山大時,馬上行動重建自己的可信度與征戰聲譽。

社會比較可用來解釋人們對財務狀況的滿意度;多數人講到財富時,喜歡「鶴立雞群」的感覺。1995年,哈佛研究人員問受試者他們比較願意拿5萬元年收入住在平均年收入2萬5,000元的社區,還是拿10萬年收入住在平均年收入20萬的社區(物價不變)。受訪的159名學生中,52%選擇5萬年收入,受訪的75位哈佛教職員中,35%也選擇5萬年收入。他們寧可只賺一半的錢,只要他們的收入是社區平均收入的兩倍就行。

和同儕比較不僅能驅動人追求目標,也可鼓勵我們克服恐懼。知名社會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研究證明,人光是觀察他們認同的人自己克服類似的恐懼,就可以治好恐懼症。怕蛇的成人觀看假裝怕蛇的演員逐漸克服恐懼感的影片,就可以克服對蛇的恐懼。影片結尾,演員還把蛇纏繞在肩膀上。

班杜拉的另一項實驗則是研究怕狗的學齡前兒童。怕狗的孩子每天看其他小孩和狗玩20分鐘,4天以後,之前怕狗的小孩中有67%願意在其他人離開房間時,爬進圍欄裡和狗在一起,撫摸與搔弄小狗。小孩觀看許多不同的孩子和狗遊樂的影片後,可以更快克服對狗的恐懼。顯然,許多人提供證明時,社會證明的效果最佳。

班杜拉的研究也可運用在削弱投資人的風險趨避上。投資人看到其他人買進高風險類股時,他們的恐懼也會跟著下降。以我為例,我原本不可能買鈕賽的股票,但聽到朋友F與其他共同朋友都買了鈕賽後,我也降低了自己的風險觀感。我在沒做實地查核下,看到其他人的舉動,就相信鈕賽穩賺不賠。保證獲利與共同經驗讓我降低了平常的警覺性。

延伸閱讀:投資只看線圖會踩到雷!研究:股價有明顯高點,你容易被誤導買進

從眾化傾向

1951年,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艾希(Solomon Asch)設計了一項實驗,檢視外人的壓力多大時會影響一個人的觀感。實驗者安排參試者和一群8至10人的其他「參試者」(他們其實是實驗者的朋友)在一組,然後讓整組觀看圖17.1,並告訴大家這是視覺觀感研究,請每位小組成員大聲說出圖二中哪條線最接近圖一的線。真正的參試者會回答A線。

實驗者要求其他參試者在18次提問中,有12次回答C線或B線比較像圖一的線(顯然是錯的答案)。真正的參試者共有50名,其中37名至少認同多數人1次,參試者平均在12次的提問中認同4次。經過進一步的實驗後,艾希推論,人云亦云的兩大原因是:他們希望獲得團隊的喜愛,以及他們認為團隊知道的事比他們多。

圖17.1:類似艾希用的實驗直線(圖/八旗文化)
圖17.1:類似艾希用的實驗直線(圖/八旗文化)

資訊階流

投資人通常是從類似的來源獲得投資資訊:資料提供者、證券交易委員會報表、公司的顧客與供應商、企業管理高層與員工、媒體。投資人處理資訊的方式雖然不同,但潛在消息來源卻有限。

有時候,可取得的資訊讓投資人做出類似的結論,當投資人按結論行動時,就會讓市場價格產生變動。有些投資人只從市場價格的變動獲得股價走向的線索,並把這個線索當成比較了解內情的投資人的行動指標。有人觀看前人行動而模仿跟進時,就會出現資訊階流(information cascade)。

不只價格行動會藉由傳遞別人的想法與感受而引起資訊階流,很多投資人在不經意下,也會觀察同事與媒體人的言語、肢體語言與情緒線索。這些非語言的溝通反映出「市場的脈動」。

這類非語言溝通的缺點是,互動的人通常思想與行為比較類似,他們從新資訊得出類似的結論,做出同樣的回應。研究這類團隊成員的語言與非語言線索時,可以透視他們的集體推理。誠如第1章所述,圈外人了解偏誤的集體推理,就有能力在市場上找到契機。

股市行情討論版是想討論股市未來(與爭論彼此能力)的投資人經常聚集的地方,上面除了惡言相向與激烈爭吵的情況外,研究人員也發現可以從參與者的用字遣詞中解析有用的資訊。

聖塔克拉拉大學的山吉夫.達斯教授(Sanjiv Das)與同仁設計了一項高技術性的有趣研究,分析1萬2,000名使用者在7個月間發表的10萬3,000則股市討論版訊息。研究人員發現在訊息數、股市交易量及後續股價的表現不如大盤之間有正相關。股價下跌時,張貼的訊息愈多,投資人的意見愈分歧(也比較不看好)。留言討論中,損失趨避的現象很明顯,投資人期許價格反彈。整個討論版的氣氛反映出之前的交易量與價格。達斯表示,衡量版上的討論氣氛並沒有任何預言效果。

作者介紹:理察.彼得森(Richard L. Peterson)

市場心理顧問公司的創辦人與執行合夥人,《行為財務學期刊》的副編輯,精神科醫師,也是職業操盤手。曾研發「金錢與投資人格測試」等五套心理測試產品,如今正在開發管理投資組合的市場分析軟體與創新的投資策略。

他很清楚潛意識中的偏差對投資決策造成的負面影響。他在《交易心態原理》詳盡說明了多數投資人犯的「先天性」錯誤,並分享克服這些障礙與改善投資決策技巧的簡單方法。他在德州大學取得醫學學位,在舊金山灣區完成精神醫學訓練,並在史丹佛大學修習神經經濟學的研究所課程。

著作散見於諸多出版品中,包括《心理與金融市場期刊》及《風險管理:現代觀點》。另著有《市場心理學》(MarketPsych)、《交易情緒》(Trading on Sentiment)。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八旗文化《交易心態原理:換掉你的賠錢腦,下單前必懂的投資心理學》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