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RS 17將如何影響保險業?金控為何現金增資?存股族該注意什麼?這篇一次看懂

2022-11-04 11:50

? 人氣

國泰金等金控陸續增資,專家認為是為了因應IFRS 17公報即將上路的影響。(資料照,郭晉瑋攝)

國泰金等金控陸續增資,專家認為是為了因應IFRS 17公報即將上路的影響。(資料照,郭晉瑋攝)

如果你有投資金融股,一定都會聽過IFRS 17,號稱金融業的大魔王。國際上許多國家預計2023年正式採用,台灣則是預定於2025年開帳,2026年實施。陸續有金融業為接軌IFRS 17的啟動增資計畫,IFRS 17對金融業的影響是什麼呢?投資人又該注意什麼呢?這篇文章完整分析給你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IFRS 17是什麼?

IFRS 17是會計公報的其中一項,跟「保險業」有關,用來規範保險合約衡量及表達的會計處理原則。過去國際上對於保險合約沒有一致的處理與認定原則,使得每個國家發展屬於自己的規則,造成使用者難以衡量各國保險業的經營概況。台灣的制度無法呈現保險業的長期業務特性,資產與負債無法真實表達,所以接軌IFRS 17,將會讓保險業更有效率的合理反映營運風險。(延伸閱讀:最便宜的金控股,為什麼你不該急著買?從新光金財報看獲利陷阱)

接下來要了解,用來衡量銀行及壽險經營的安全性及財務健全性的指標:RBC。

RBC:衡量銀行及壽險經營的安全性

資本適足率(RBC)=自有資本/風險資產*100%

由於金控業底下的壽險、銀行都持有太多用戶的資金,主管機關需要評估他們的體質健不健康,因此會用資本適足率又稱RBC(Risk-Based Capital)來衡量有無達標。公式=自有資本/風險資產*100%。

自有資本就是公司淨值,再經過一些指標調整,至於是如何調整我們此處不需要知道;簡單來說,自有資本大約等於淨值,而風險資產是持有金融商品的成本或市值。

假設某壽險公司股東權益是500億元,持有的金融商品是200億元,那麼該公司RBC=500/200*100%=250%。數據越高,代表公司淨值可承受的經營風險越高。

RBC標準值:壽險200%,銀行10.5%

壽險業規定RBC至少要有200%才及格,於每半年度終了後2個月內更新,及每年度終了後3個月內更新,也就是說一年會更新2次,壽險業可以在保險業公開資訊觀測站查詢。

銀行RBC達10.5%才符合標準,每年達標比率略有不同,在銀行局網站可查詢,但基本上比率都是逐漸提高,也就是政府把關會越來越嚴格,銀行(合併)的話也是每半年公告一次(ps:銀行個體每季公告一次)。

「淨值比」列為保險業的檢測指標

淨值比=淨值/資產總額*100%

還記得在上一段提到,RBC計算公式=自有資本/風險資產*100%,但RBC卻有個盲點,藉此讓保險公司可以美化指標;例如,在景氣不佳的時候,保險業只要降低股票投資部位,讓資產總額減少,那麼就能使風險資產變小,提高RBC。然而,此舉只會使帳面數字變得好看,並無法有效管理保險公司投資的風險。(延伸閱讀:「要就買指數ETF,不要說你在存金融股!」股癌提醒散戶:任何金融資產都有風險)

淨值才能真實反映公司現況

保險公司若將持有的金融資產,其因為股債市場不佳產生的「未實現損失」進入其他綜合損益科目,那麼就不會影響EPS,而是使淨值下降。

以壽險業最大宗的債券投資為例,債券的未實現損益幾乎都會不會影響EPS,而是會列在損益表的其他綜合損益(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OCI),OCI為負數同時也會造成淨值下降,因此有可能會出現RBC達200%的標準,但淨值卻很低的狀況,發生資產太大、淨值卻過小的高度槓桿現象。這也造就金管會規劃,壽險業的「預警指標」有2項標準,除了「資本適足率>200%」(RBC)之外,還有「淨值比>2%」的規範。

金融業陸續增資的原因

為接軌IFRS 17,強化財務結構

透過上述段落了解2項預警指標後,接下來探討金融業的增資議題會比較好理解。

以國泰金(2882)為例子,2019年和2022年都有增資,增資的目的是強化資本適足率、充實營運資金、償還借款等。

股市重挫,壽險業投資未實現損失增加

壽險業有很大一部分的投資部位是在海外,所以當全球股市波動劇烈,就會受到衝擊,例如中美貿易戰、疫情等,使全球股市大跌,或是美國公債殖利率上升,造成債券價格下跌等,將使得壽險業投資部位出現未實現損失,而大多是反映在股東權益上,也就是令淨值下跌。(延伸閱讀:金融股還可以存?理財顧問:想清楚2關鍵,千萬別貪小小股息,害自己大套牢!)

舉國泰人壽2022年第二季財報為例子,下圖是權益變動表,當股市表現不佳,使得金融商品未實現損失增加的時候,會影響的部分為2個紅色框框的會計科目:1.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未實現損益,2.採用覆蓋法重分類之其他綜合損益,分別造成股東權益(又稱淨值)下降1,984億元及1,458億元。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圖片來源:國泰人壽111Q2權益變動表,作者提供)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圖片來源:國泰人壽111Q2權益變動表,作者提供)

淨值重挫,使得RBC與淨值比也下跌

再複習一下公式:資本適足率(RBC)=自有資本/風險資產*100%,淨值比=淨值/資產總額*100%。兩者的分子都是淨值,因此當股東權益下滑的時候,會造成比率皆下降。

稍微總結一下,受到2022年股、債兩市應聲下跌影響,各家保險業者的RBC與淨值比都是明顯降低,才需要增資來強化體質;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原因就是要接軌2025年上路的IFRS 17公報。

金融業「增資」對投資人的影響

現金增資將使股本膨脹

一聯想到現金增資,投資人首先會聯想到股本會膨脹,造成EPS下降。其公式:EPS=本期稅後淨利/普通股在外流通加權股數

以國泰金(2882)為例子,在2019年時增加200億元、2022年增資450億元,計算一下對每股盈餘的影響:2019年的普通股股本是1,256億元,增資200億元,上限10億股,所以會造成股本增加100億元/1256億元=7.96%。以2019年Q1的EPS1.05元來計算,股本增加100億元之後EPS只剩下0.97元,等於是打了93折。

EPS當下雖然打折了,把時間拉長來看,國泰金(2882)隨後幾年獲利並沒有下降,所以現金增資雖會稀釋短期的獲利,但最終還要要看公司的經營狀況,重要的每股盈餘、淨值能否持續上升。

國泰金損益表現(製表:周岐原)
國泰金損益表現(製表:周岐原)

IFRS 17公報的2大影響

IFRS 17被保險業視為大魔王,它到底影響什麼呢?

1.未到期的收益先認列在負債

因為「合約服務利益(Contractual service margin,CSM)」的導入,在保單到期前,尚未實現利潤的部分要列為負債,等到提供服務之後,才可以逐期轉認為收入,而且若有虧損必須要馬上認列損失,假設保險公司賺100元,保單效期是5年,這100元必須分5年認列收入,一年認列20元獲利,其餘的80元就是「合約服務利益」,屬於負債類。

以後,保險業未到期的收益將先認列在負債,同時將虧損部分提列到損益表上。

2.負債準備金要提列更多

另外一部分是目前保險業採鎖定利率來提列準備金,當IFRS 17全面實施,利率改採現值估計,會隨著市場浮動去評價準備金價值,保險業須提列更多準備金。

如果家中有長輩在20年前有買保單,肯定會說以前保單好便宜,因為預定利率高,使保費便宜,為什麼呢?原因是預定利率是一種「折現」的概念,如果保險公司算出未來保費運用的報酬率較高,反推回所收到的保費就越低。

讓我們用數據說明會更清楚,在20年前買的保單,預定利率是10%,所以保費比較便宜只有62,092元,保險公司提的準備金也比較少、只要將近6萬元。(ps:準備金的提列金額是保費9成以上)

但是,現在利率剩下2%,保險公司提的準備金需要將近9萬元,反映在財報上的負債會高出許多,兩者差額3萬,屆時必須補提。

保費予人感受是便宜或者昂貴,源自於預定利率的高低(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保費予人感受是便宜或者昂貴,源自於預定利率的高低(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以上兩點會讓負債增加,可能會使淨值下降,因此金融業才需要增資之舉。

快速結論

1.壽險業的RBC規定是200%,淨值比是2%。
2.增資主要是因為淨值下降,原因有2點
(1)股市重挫,壽險業投資未實現損失增加。
(2)為接軌IFRS 17公報。


作者曾在全球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任職3年,喜歡從財報找出蛛絲馬跡,挖掘有價值的股票,建立輕鬆交易的選股邏輯,並善用時間複利的力量累積更多的本金,進而優化自己的生活。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夏綠蒂的選股筆記,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周岐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