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就像扼殺自信的兇手!真想為他好別說3句話,換來的只有自卑的孩子和長不大的父母

2022-10-31 11:23

? 人氣

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可能會破壞孩子的自我肯定感。(示意圖/取自pakutaso)

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可能會破壞孩子的自我肯定感。(示意圖/取自pakutaso)

編按:一大早的孩子還賴在床上睡覺,讓人無法控制地拉開嗓門要孩子「快點起床」。好不容易叫醒後,小孩子要出門千又叮嚀他「好好聽老師的話、好好上課」,下班後看著家裡的孩子還在看電視,累了一天的怒火瞬間被拉到最高點,又對孩子吼「快去唸書」。這些許多看似為孩子好的嘮叨,就像是在破壞孩子自我肯定感的詛咒話語。

破壞孩子自我肯定感的詛咒話語1:「快點」

「我努力不說出傷害孩子的話語」、「我非常注意自己的用字遣詞」。即使媽媽像這樣非常留意與孩子對話時的表達方式,仍難免有些強力的負面話語脫口而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快點」

「好好做」

「去讀書」

這三句話可以說是媽媽們最常對孩子說出的話語前三名,各位肯定心有戚戚焉吧?相信這三句話也已經成為很多媽媽的口頭禪了。這三句容易不經意掛在嘴上的話語(因為沒什麼衝擊性),其實正是會破壞孩子自我肯定感,最不該使用的「負面效果百分之百的詛咒話語」。

從結果來說,全力避免使用這三句詛咒話語,一旦能夠將它們從日常生活中徹底驅逐,孩子的內心就會變得更積極樂觀。「那很簡單啊!」各位是否這麼認為呢?不不不,其實一點也不簡單。無論我們多麼明白這個道理,對媽媽們來說根本很難完全避免。

「快點起床」、「快點刷牙洗臉」、「別再玩手機了,快點睡覺」......「快點」就像這樣已經成為媽媽們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副詞了。但是各位知道孩子與父母的時間感,其實有著極大的落差嗎?

「人類感受到的時間快慢與年齡呈反比。」這種現象稱為珍妮特法則(Janet’s Law),舉例來說,對於十歲的孩子來說,一年等於人生的十分之一,對於四十歲的人來說卻不過是人生的四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大人感受的時間遠比孩子快上許多。

從這個法則來看,四十歲父母的一小時,相當於十歲孩子的四小時。雖然這種解釋法有些亂來,但是孩子的時間流速等同於是大人的四倍,相當緩慢。

「快點去做!」

「我正打算去做!」

這是親子之間很常發生的衝突,據信一大要因就是出自於體感時間的差異。孩子對時間的感受比大人強上好幾倍,在孩子眼裡的時間是緩慢流動的。請各位要先對此有些概念並記在心上。

那麼催促孩子「快點去做」的最大問題,就在於母親的話語會變成「鬧鐘鈴響」,成為控制孩子的力量。舉例來說,媽媽每天對孩子說著「別再磨磨蹭蹭,快點去上學!」——這是每個家庭都會反覆發生的家常便飯。

但是為什麼得每天反覆叮嚀呢?這是因為孩子沒有養成「時間到就出門」的習慣。也就是說,父母養成了「等到父母怒吼『再不快點會遲到』時才願意出門」的孩子。

孩子將父母的「快點」當成鬧鐘鈴聲,所以沒聽到「快點」就不打算行動。事實上,在鬧鐘響之前沒有動作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同理,父母不催就不願意起床的孩子,也是因為把父母當成鬧鐘所致。

相信各位已經明白,父母愈是常說「快點」,孩子就愈會放心地不在意時間,放心地磨磨蹭蹭,自然無法主動出擊。當父母嘴裡的「快點」成為例行的鬧鐘鈴聲,孩子就會受到這種鈴聲的控制。於是長大之後仍舊無法自行起床、準時出門,和人約好時間卻總是遲到......除了一部分的特殊情況外,養成遲到習慣的元凶通常就是父母的催促。

破壞孩子自我肯定感的詛咒話語2:「好好做」

「乖乖吃飯」

「衣服穿好」

「坐要有坐相」

「好好地打招呼」

這些是父母在教養孩子時經常掛在嘴邊的叮嚀,三不五時會聽到,但是仔細思考後不覺得「好好做」這個語詞太過抽象曖昧,根本搞不清楚在指什麼嗎?

「好好做」指的究竟是什麼?通常,說出口的父母本身可能會發現自己也不太了解,所以當孩子聽到指令時,腦中自然也會很單純地浮現「?」,左思右想「好好做到底是什麼意思?我不懂啊。」

其實「好好做!」只是父母用來宣洩壓力的詞彙,也就是單純將煩躁的情緒化為言語罷了。「好好做」背後隱含著父母只顧自己所衍生出的期望,像是:「你要當個好孩子喔」、「不要讓我丟臉喔」等。長期聽到如此叮嚀的孩子,會在不知不覺間產生自卑感,覺得自己是有缺陷的人。

「我是沒用的小孩。」

「我沒有辦法做到最好。」

「我是讓父母丟臉的失敗品。」

「好好做」是影響力很強的詛咒話語,會讓孩子慢慢累積自我否定感。

破壞孩子自我肯定感的詛咒話語3:「去讀書」

每說一次「去讀書!」,孩子的偏差值就會下降一階。雖然這句警語有些誇大,但是並非無中生有,因為「去讀書」確實擁有足以造成如此結果的負能量。

事實上並非每個埋頭苦讀的孩子都很擅長讀書,甚至真的擅長讀書的孩子,不會將讀書視為「讀書」。他們是因為「開心」、「有趣」而讀的。

自發性且態度積極的讀書,才有助於成績提升,至於強制下的效果則可想而知。孩子遭到強迫時,積極度就會跟著被削弱。孩子對讀書抱持負面想法(無趣、痛苦、不想讀等),是因為無論多麼努力,成績都無法提升的關係。所以當讀書是在強迫下進行時,就無法真的將內容讀進腦中。

即使孩子因此成績提升,也往往只是暫時的,沒辦法真正獲得在持之以恆下所累積而成的高度學習能力。期望成績變好時的關鍵只有一個。

那就是竭盡全力「幫助孩子打造出積極的心靈狀態」。

其實每個孩子都天生「喜歡學習」,無一例外。據說想搞清楚未知的事物這種欲望,強烈得有如食欲與睡眠欲望等原始欲望,因此每個孩子都必定擁有求知的能量。既然如此,只要讓孩子的心靈保持開朗輕鬆,自然就能夠釋放出這股能量。

但是當父母以歇斯底里的態度反覆要求孩子「去讀書」,就會凍結孩子的求知能量。如此一來,孩子的內心就會變得萎縮。一旦內心開始萎縮,就會對「讀書」失去興趣。偏差值當然也會跟著降低。

聽到「快點」這種命令語句、遭人強迫從事某事時,提不起幹勁也很正常。

不強迫孩子去做討厭的事情、不要酸言酸語、不要一直生氣。光是這樣就能夠幫助孩子內心轉往積極(但是相信很多人都苦惱於前述條件不易達成,所以本書將針對這個困擾加以解答)。

「父母不再要求孩子去讀書時,孩子反而開始主動讀書」的實例不勝枚舉,我收到的諮詢遍布日本各地,其中有許多媽媽都告訴我:「老師,我不再說這句話後,孩子真的開始讀書了。」

「快點」

「好好做」

「去讀書」

這三句話都會讓孩子失去自主性,變成「沒有人要求就不做」。

孩子每次聽到這三句話時,實際接收到的訊息是:「你是沒人唸就不會做的小孩,真沒用。」總有一天他們會打從心底認為「自己是沒用的人」。

如果是帶有惡意或憎惡的話語,父母當然會知道要克制,但是這三句話對爸媽們來說簡直是「生活必需用語」,用起來很方便,因此容易脫口而出。這些負面訊息會帶著爸媽的煩躁情緒,一起鑽入孩子的內心,摧毀他們的自我肯定感。所以我才會稱其為詛咒的話語。

作者介紹|石田勝紀

一九六八年出生於橫濱市,二十歲時創立補習班,至今已經直接指導過三千五百名以上的學生,同時也透過演講、座談會等間接指導五萬名以上的學生。三十四歲時擔任都内私立完全中學的常務理事,致力於教育機構的營運與教育改革。現在秉持著「希望全日本再也沒有討厭讀書的孩子」的信念,在全國各地舉辦以媽媽為主要對象的下午茶形式學習會「媽媽下午茶」與講座。在「東洋經濟Online」中經營的人氣專欄,更是創下累計一億一千萬點閱率的紀錄(截至二〇二二年一月)。二〇一八年四月起擔任都留文科大學特聘教授,著作包括《為不讀書的孩子提供「一本手帳」吧!》《罵小孩的人所不知道的五大原則》 (以上均為Discover 21出版)、《引導出AI世代孩子的才能的「對話力」(Business社)等大量書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采實出版《讓孩子心智堅定又自信的10句話:別小看「關鍵一句話」的力量!媽媽的教養口頭禪,改變孩子的一生》(原標題:破壞孩子自我肯定感的詛咒話語)

責任編輯/梁溶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