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親近台灣達46%,親近中國只有3%:台日斷交50年民調顯示,人民越來越緊密

2022-10-20 10:50

? 人氣

(出自公益財團法人日臺交流協會發表資料)
(出自公益財團法人日臺交流協會發表資料)

日本與締結邦交的國家變得疏遠,卻與斷交的國家變得親密──仔細一想,真是不可思議。如此現況向我們叩問了什麼?那便是「民意」的重要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民主化讓臺灣顯現己身

中日關係的開展源自菁英人士之間的關係。日本方面由田中派・大平派(譯註:以田中角榮與大平正芳掌權的二大派閥)所象徵的自民黨親中派、外務省的中國幫(譯註:日本外務省相當於外交部,中國幫的原文為「チャイナスクール」,China School)、朝日新聞等媒體負責擔任鼓吹推動「日中友好」的主要角色。相對於此,中國方面亦以黨、政、官媒作為對日交流的主要窗口。另一方面,當時的臺灣淪為幾乎遭日本社會遺忘的存在。而造成如此狀況的原因在於,臺灣當時由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進行獨裁統治,國際形象極為惡劣。

在「日中友好」的耀眼光輝之下,臺灣完全籠罩於其陰影之中。其後進入1980年代,臺灣經濟開始高度成長,被譽為「亞洲四小龍」,逐漸獲得矚目。即使如此,臺灣在日本幾乎是不那麼起眼的存在。

顛覆如此趨勢的關鍵在於臺灣本身的變化。李登輝擔任總統的1990年代,臺灣展開民主化進程,曾為黨外勢力的民進黨亦擴大政治勢力,臺灣的民主主義充滿活力。如此一來,日本也開始提高對於「新臺灣」的關注。我將1990年代至2010年的這段期間定位成「臺灣進入日本視野的時代」。

即便如此,臺灣仍是屈居弱勢的存在。包含筆者曾任朝日新聞臺北特派員的時期,直至2010年前後,報社內眾人都說「唯有4年1次的總統大選之際,臺灣新聞才會登上頭版」。實際上我在2007年前往臺灣赴任後,直至2010年之間,唯有2008年的總統大選,才撰寫了頭版的整頁報導。

改變趨勢的東日本大震災

日本與臺灣的相互接近,其決定性因素在於本站亦曾進行報導的東日本大震災之際,來自臺灣的援助捐款。當時一般認為捐款金額為200億日幣,若以最近貶值的日幣匯率換算,將高達300億日幣。全世界一枝獨秀的巨額捐款,主要從臺灣民眾的小額捐款匯集而成,其後送至日本。從結果來看,這項捐款成為了戰後臺日關係裡最大的遺產。

臺灣民眾溫厚的關懷與同情,讓日本人由衷感激。其後,呼喊「日臺友好」的聲音在日本廣為流傳,雙方的交流亦年年活躍興盛。雖然在這3年之間來往中斷,但懷念對方的日本人出現所謂「喪失臺灣症候群(臺灣LOSS)」,以及臺灣人也有「喪失日本症候群(日本LOSS)」,成為在雙方社會裡常常談論的用語。

所謂外交,畢竟是管理國與國之機的關係,終極目的在於打造出由良好的相互情感支撐的兩國關係。由於日本是民主國家,政府無法實行輿論不支持的外交政策。日本過往藉由ODA(政府開發援助)盛大推展對中友好政策,便是在日本對中國觀感尚佳的時代才得以成立。

在這層意義上,若檢視目前中日之間無法稱作良好的相互情感,以及領袖往來亦艱難的外交關係,從結果來看,可說是個留下諸多遺憾的半世紀。另一方面,相當諷刺的是日本與臺灣之間的關係,在沒有正式邦交的狀況下,卻留下了許多成果。


作者介紹

野島剛NOJIMA Tsuyoshi

nippon.com資深編輯。新聞工作者。大東文化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68年生。上智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在讀期間,曾赴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留學。1992年進入朝日新聞社。後留學於中國廈門大學。曾任新加坡分社長、臺北分社長、國際編輯部副部長。「朝日新聞中文網」創辦人兼總編。2016年4月開始成為自由媒體人。不僅擅長現代中華圈的政治文化報導,還以徹底的歷史問題採訪而聞名。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Nippon.com,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原標題:斷交50年,靠民意形成的臺日友好

責任編輯/周岐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