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投資還是賭博?專家曝買賣股票2心態,避開自己創造的風險

2022-08-30 14:21

? 人氣

想財富自由,先搞懂你在投資、投機還是賭博!(示意圖/取自Unsplash)

想財富自由,先搞懂你在投資、投機還是賭博!(示意圖/取自Unsplash)

自創風險是人為產生的潛在金錢損失,這是你自找的, 否則不會發生。它不是伴隨著某項活動而自然衍生,事實上轉輪盤、足球比賽或跑馬競賽本身並不衍生金錢損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般而言,既有風險和自創風險固然有其分別,但深入檢視後會發現,當我們涉入其中時,這個區別不在於活動本身,而是進行活動時的某些特徵。

以下將說明五項活動,及其活動特徵。

一、投資

有兩個要項:你希望安全無虞的本金和適當的報酬,如股利、股息、利率或租金。由於資本的報酬是在某期限支付利息或股利、股息,投資活動也必須持續一段較長時間。因此,投資通常具備相對較長的時間跨度。退休基金投資股票可能是準備無限期持有,或購買債券之後一直持有至到期日。

二、交易

基本上就是某人針對特定金融工具,創造出一個市場。從這個市場中,交易員想獲取的是買賣價差。證券交易所中的個股交易員(specialist)就是個好例子,他會撮合買、賣單,維持市場秩序,願意接受特定報價買進或賣出。在期貨及選擇權交易所的交易員,也是透過接受買賣報價來拉攏雙方形成一個市場。股票和債券櫃檯市場的交易員也都一樣做這些事。就其最基本的定義而言,交易活動即是創造市場。

本質上,交易員應該看法持平(既不看多也不看空),經由買、賣間的價差來賺錢。就此而言,我在木材和歐洲美元交易場的朋友史都.金寶就是秉持機械式交易方法的完美交易員。

三、投機

最簡單來說,投機的買進是為了轉售,買進大宗商品不是為了使用;買進其他金融工具不是想獲取其衍生利益。進行投機活動時,我們對於本金的要求是希望它會增長。本金的增長就是投機客的唯一「報酬」,他並不要求特定期限派發的股利、股息或利息。「speculation」(投機)這個字源於拉丁文「specere」,意思是「觀看」。「speculating」同時有「預見」(vision)、「感知」(perception) 和「理智檢視」(intellectual examination)等意思。

四、簽賭、投注

是兩造針對某個不確定事件提出自己的預測,猜錯方必須將約定財物讓給猜對者,所以簽賭投注就是看對錯來定輸贏。比方說,有人會針對選擇或球賽結果簽賭投注,但他們打賭某人或某球隊會贏,常常不是因為那個人或球隊可能會贏,而是反映投注者的盼望。對於籃球比賽的結果,我一向賭肯塔基隊會贏。要是我考慮到什麼比數差點之類的資訊,那就是投機臆測。

如果我是組頭,同時接受正反雙方的簽賭,並努力保持投注雙方的平衡,以賺取佣金,就會像是對行情不抱持多空看法,同時接受買、賣雙方報價的交易員,從價差賺取利潤。

五、賭博,是簽賭的衍生物

賭博是以金錢押注遊戲、比賽或事件結果,或是以金錢或其他財物進行跟運氣有關的遊戲。賭博通常涉及跟機會有關的遊戲或比賽,有時也同時包含技巧和運氣。儘管一般認為賭博有違善良風俗,但也可算是一種娛樂。沉迷賭博當然傷財又傷身,但沉迷於任何事物恐怕也是如此。

賭博的人可能贏錢,但那個賭的樂趣或娛樂性也不會因沒贏錢而被剝奪。在賭場輸掉幾百美元的人, 知道那些錢就好像是支付娛樂費,也覺得值得,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到行動力和刺激。

行為特徵,決定你在從事什麼活動

不要以為你參與市場活動,就必定是在投資、交易或投機。市場本身不會讓你免疫於簽賭甚至是賭博。要決定你所做的是上述五種活動中的哪種,取決於你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徵。是在從事賭博、投資或交易,並不是由活動本身(如: 打牌、買股票或交易期貨)決定,而是要看我們如何進行這些活動。並非打牌就是賭博,買股票也未必就是投資,而期貨買賣也未必都是交易。

賭博和簽賭常常是跟比賽或遊戲有關,如:賭場遊戲、體育競賽、賽馬、吃角子老虎、賓果遊戲等。簽賭者和賭客可以是從事遊戲或進行比賽的參與者,也可以只是個觀眾, 但最顯著的特徵在於簽賭者期待自己猜對、押對的滿足感, 而賭客也很享受猜測的樂趣。

簽賭者感興趣的是證實自己正確。他的自我徬徨不安, 也許出於他是某個球隊的鐵桿粉絲,或鍾情於某個市場倉位,或是自傲於某種看法。市場分析師也常掉進這個陷阱裡,在對行情方向或某檔股票的價格表達特定看法後,就很難、甚至不可能放棄既定觀點。這時候的分析師不希望自己是錯的,不想讓別人以為自己很蠢,那麼此時他就等於是在簽賭。

賭博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娛樂,享受簽賭時的興奮感。藉由賭博來逃避平常生活中的單調與無聊,滿足渴望刺激(如腎上腺素增加、血壓升高)的欲望,以興奮、激動取代日常生活中痛苦的無聊。賭博的明顯特徵是涉及一些未知事件,純粹只是在碰運氣。

金錢就是玩這場遊戲的門票,因此輸贏不是很重要。賭博求的是興奮感,簽賭看重的是自己的對錯,而投資、交易和投機則是為了錢。賭博時想贏錢,是因為你要玩場遊戲、想繼續賭下去,就需要錢。此時,金錢的唯一好處就是可以拿來賭。

一般所見的賭博活動所提供的滿足感,跟其他遊戲也沒兩樣。賭客注重的不是玩什麼,而是在於「玩」本身,什麼賠率、勝算、期望值,根本都無關緊要。在撲克牌桌上,總會看到有些人每局都玩,雖然手上還欠一張好牌可以搭成順子,但機率再好也只有十二分之一,有時所需的牌已經在其他玩家手上,勝算更低,但賭博的人才不管這些不利狀況, 照樣勇往直前。我跟瑞賴在拉斯維加斯陪著康拉德時,看到許多賭客在輪盤桌上拋擲大把金錢,但他們一點也不在乎, 只要好玩、有趣又感到興奮,錢不是問題。

各位必須明白,並非所有參與賭博遊戲的人都是賭客。所謂的「職業賭徒」,也是以賺錢為目的,在押注時的細心、專注且嚴守紀律,跟一般賭客完全不同。他們有其系統化的押注方法,通常只有在罕見且非常有利的狀況下才會出手。

職業賭徒嚴格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對於所選擇的賭戲通常研究得非常透澈,才會有如此表現。他們會挑選技術能提高勝算的遊戲,如21點和同注分彩(parimutuel betting)的遊戲; 他們精於算計風險,就像在股票市場中進行套利。他們都是靠預測能力對付不確定結果,以謀取利益,換句話說這就是投機。從他們靠賭賺錢的特徵來看,職業賭徒就是投機客, 他們跟一般賭客不同,不是為尋求消遣娛樂,也不是想證明自己對,而是想要賺錢。

愛德華.索普是《打敗莊家》(Beat the Dealer)這本書的作者,他是個數學教授,利用高速電腦設計出一套很有效的牌點計算系統。後來他在拉斯維加斯玩 21點贏了很多錢,逼得賭場協會因此改變遊戲規則。雖然索普是在打牌,但他不是在賭博,而是個專業的投機客。或者也可以想想《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ly)有篇報導,說某個企業家開設一家小型企業,公開上市後賺了 2000 萬美元,他又轉而開設另一家企業,結果卻賠光了。

他說:「賭博和創業之間,存在著相當緊張的關係。」他誤將創業和賭博混為一談。這位先生不是在企業經營上投機,而是在賭博。既然是賭博,那麼瓦罐自是不離井邊破。他把所有資金押在那家企業上,就像我在黃豆油交易上投注太多。要是有人熱中於追求創業冒險,或是在金融市場上尋求刺激,那麼不管他對結果有多大的控制程度,都是在賭博。

如果你能在賭場中找到投機客,那麼股市或期貨市場中的客戶、經紀人或分析師裡,其實也有人是在賭博或簽賭。之所以這麼說,是根據他們如何參與市場而定。他們表現出簽賭或賭博的特徵嗎?如果是的話,不管他們以為自己在做什麼,或說自己在做什麼,其實都是在簽賭或賭博。

及時停損,才能避開自己創造的風險

正如本章開頭引言所示,大多數人都不曉得自己承擔的風險是本來就會有,或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再加上無法明辨前一章最後所談的個別事件或連續過程產生的虧損,那就只好等著大難遲早臨頭。各位可以回想一下,就個別事件如賭博或簽賭而言,這些冒險活動都有明確結束點,而既有風險的活動則是連續過程,沒有預定的終點。

比方說,經營企業讓你持續暴露在某種風險裡,而這個風險是因為對未來預期投入資源才產生的。單一買賣大概都有開始和結束,是明確的個別事件,但營運本身則是連續過程。同樣地,市場倉位也是個連續過程,因其缺乏結束期限的不確定感,就容易使得外部虧損轉而內在化。另一方面,自創風險的活動都是個別事件,諸如體育競賽、政治選舉或投擲骰子等,一旦比賽終了、競選落幕或骰子靜止不動,就都結束了。

簽賭和賭博符合個別事件,但並非連續過程。要是你在此時出現連續過程的行為特徵,很可能就要遭受重大損失。在簽賭和賭博遊戲中,下注是為了證實自己是對的,或想領受一些興奮、刺激感。由此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雖是真實,但都是被動的,因為這些個別事件本身都會結束。

反之,市場倉位則是連續過程, 除非自己離場,不然不會結束。要是抱著相同心態,下注後就傻傻一直耗下去,就很可能要賠很多錢。簽賭和賭博是不再繼續玩,損失就會停止的;但在投資、交易或投機活動中,處於虧損之際就算不再有任何動作,虧損也不會停止,甚至是幾乎無止境地擴大下去。

作者介紹|吉姆.保羅  Jim Paul、布南登.莫尼漢  Brendan Moynihan

吉姆.保羅  Jim Paul
曾擔任摩根士丹利.添惠公司(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 & Co.,摩根士丹利公司前身)國際能源部第一副總裁。他從事期貨買賣生涯長達二十五年,先後擔任過營業員、市場交易員及研究部主管。也曾擔任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董事及執委會委員。他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喪生。

布南登.莫尼漢  Brendan Moynihan
為瑪奇菲資產管理公司(Marketfield Asset Management LLC)常務董事,以其對市場的了解和媒體人脈,幫助公司建立宏觀視野及資產配置。他於2007年起便開始擔任彭博新聞社特約編輯,並負責撰寫經濟情勢與華爾街事務相關文章,分享其身為資深交易員及風險經理人的獨到觀察。

他也是美國私立名校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歐文管理研究所(Owen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金融學系兼任教授,另著有《金融摺紙》(Financial Origami: How the Wall Street Model Broke)、《期望交易》(Trading on Expectations:Strategies to Pinpoint Trading Ranges, Trends, and Reversals)等書。他於2018年去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今周刊《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長銷30年的獲利經典》(原標題:自己創造出來的風險)

責任編輯/趙鳳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