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財報選股,營收、獲利哪個重要?Netflix股價告訴你:這種股票漲得比較快

2022-08-23 09:40

? 人氣

營收比獲利更重要,因為對成長股來說,營收是獲利成長的原動力。(圖 / 取自Pexels)

營收比獲利更重要,因為對成長股來說,營收是獲利成長的原動力。(圖 / 取自Pexels)

長期下來,基本面會帶動股價,而對高成長科技股而言,最重要的基本面就是營收、營收,還是營收。營收能持續以超過20%速度成長的公司,就有可能提供很好的投資報酬率,幾乎不會受到短期的獲利能力影響,這就是20%營收成長率法則。在S&P 500指數中,只有大約2%的公司能連續5年營收成長超過20%,但是這些股票的表現通常都會優於大盤。所以要尋找這樣的公司,因為這是優質、高成長科技股的基本面線索。

一位資深的華爾街科技分析師曾經私底下告訴我:「幸好市場沒有效率,否則我們都會失業。」這些年來我反覆思考他說的這句話與背後的意涵,我得到的結論是那位分析師錯了。但是我得先聲明,那位分析師已經離開華爾街,不過,他擔任過至少4間上市網路公司的財務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追蹤將近25年的股票市場,股票市場一直都很有效率的考量並迅速反應最新的消息和資料,真的很有效率。沒有效率的地方在於市場總是好像特別重視最新的資料,不論過去這些特定的消息來源是否可靠。(這在偽科學的術語上好像叫做「近期偏誤」。)而且市場似乎總是對同時收到的所有資料給予同樣的重要性,即使有些資料明顯比其他的更完整、更可靠,至少我是這樣看。

我能想到最好的例子就是Netflix,多年來有些協力廠商宣稱可以為法人客戶精確預測Netflix任何一季的新增訂戶人數。幾年下來我愈來愈覺得,這些公司預測正確與預測錯誤的時間一樣多。我記得一間名字有「公園」(Park)的分析公司,每周更新預測某一季的新增訂戶人數時,Netflix股價就會隨之反應。Netflix今天跌了2%?一定是因為「公園」預測訂戶人數不如預期;Netflix今天漲了3%?一定是因為「公園」預測訂戶人數會超越預期!但是「公園」的預測一直都不準,有的時候離實際結果的差異很大、很離譜。後來我就開始稱呼那間公司為「南方公園」,而「公園」最後也不再預測訂戶人數,我想應該是因為客戶要求退費。

這一堂課的教訓就是,基本面真的會帶動股價。身為投資人,你應該關注的是基本面,尤其是營收和重要的顧客指標,所以這一堂課才會有這個標題。

為什麼營收勝過一切?

在《彼得林區選股戰略》中,彼得.林區建議投資人關注3個重要的財務指標:盈餘、盈餘,還是盈餘。而我給科技股投資人的建議則是關注於3個不同的財務指標:營收、營收,還是營收。

我可不想讓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撤銷我的MBA學位,所以我得承認盈餘還是很重要,自由現金流也一樣重要。我不知道有哪個聰明的投資人使用營收折現法(discounted revenue, DR)模型,不過幾乎所有人都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法(discounted cash flow, DCF)模型,根據對許多年的營收與現金流進行預測,然後折算到現在的價值,以判斷目前合理的價值。

但是如果不先創造營收,就無法創造盈餘和現金流。沒錯,的確有很多公司雖然能創造營收,卻無法創造盈餘或是現金流,那些都是無法獲利的公司。如果他們無法創造盈餘或現金流,就無法經營下去;或是他們無法證明自己有潛力可以創造盈餘或是現金流,投資人就不會買他們的股票。但我不知道有哪一家科技公司在還沒有營收時,就能創造盈餘或現金流。

所以你可以說,營收是盈餘或現金流的領先指標,這就是科技股投資人應該關注營收與主要顧客指標的原因之一,而每一間公司的顧客指標都不一樣。

第二個原因就是,股市投資人往往會獎勵(也就是支付更高的股價)能透過營收成長來創造盈餘的公司,而不是獎勵以盈餘成長來提高營收成長的公司。簡單來說,公司可以創造盈餘的方法有3種:營收成長、減少營業費用,或利用「財務工程」。而我說的財務工程,意思是做一些事,像是出售虧損的資產、把獲利轉移到稅率較低的地方來減少稅負支出、出售投資標的來創造一次性的獲利、買回庫藏股、調整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與約當現金,來創造更高的投資收益。

也許就是像那句老話說的:「付出愈多,回報愈多。」「財務工程」很簡單,有很多顧問很樂意幫助企業執行稅務與資產策略,他們還會在電視上打廣告。但是還有一些簡單的方式可以降低成本,例如裁員(其實這並不是很簡單)、削減行銷支出、減少新的研發專案資金等等。但是要讓營收成長卻很不容易。在科技業,必須要能夠成功開發新的功能和新的產品、進軍新的地區市場、增加更多的用戶、調高價格(風險很高)等等。這就是為什麼能完成最困難事情(帶動營收成長)的公司,往往會得到投資人的獎勵(也就是支付相較於營收、盈餘或自由現金流更高的股價)。

延伸閱讀:煩惱台積電何時止跌?擔心股價,不如學會看財報裡的重點

幾乎所有法人都很熟悉圖4.1這種比較企業評價倍數(在這個例子是企業價值除以營收,有點類似於股價營收比或是市值營收比,只不過調整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與負債)與預期營收成長的圖。這張圖是30間主要科技股在2021年初期的資料。兩個指標的相關性並不完美,但基本上營收成長愈高,倍數就會愈高,所以2022年eBay的營收成長預期是7%,而股價是企業價值除以營收倍數的4倍;而Shopify(一間加拿大的網路服務公司)2022年的營收成長預期大約是40%,股價的倍數是企業價值比除以營收的25倍。這張圖要表達的重點是:在其他條件不變下,成長愈高,股價倍數就會愈高。

圖4.1:營收成長與評價之間的關聯。橫軸為2022年的營收成長,縱軸為企業價值/2022營收(圖/天下文化)
圖4.1:營收成長與評價之間的關聯。橫軸為2022年的營收成長,縱軸為企業價值/2022營收(圖/天下文化)

投資科技股需要不同的心態。傳統的金融教科書會教讀者專注在盈餘、最大的獲利、買回庫藏股與股利,但是科技股的投資人必須有不同的思維,因為科技股投資人專注於成長,所以當一間公司的獲利能力開始大幅上升,精明的科技股投資人應該要問:「你們難道沒有其他的成長專案要投資嗎?」而當公司開始支付股利時,聰明的投資人應該要問:「就這樣了嗎?你們沒有別的構想可以讓業務繼續成長,所以你們要退休並把錢還給股東嗎?」我要說的是,這兩個舉動並沒有什麼不對,在適當的時機絕對是正確的做法。但是當一家公司做這兩件事的適當時機來臨時,科技股投資人在這時可能不會想要投資。

前面我沒有提到的盈餘成長策略中,併購是很常見的方式。我還是會把併購列在「財務工程」,不過我知道這樣把併購說得太簡單。我認為應該是營收的自然成長(由單位營收增加、推出新產品、進軍新市場,或是漲價來驅動)會比併購成長更吸引人,而且對科技股投資人更有價值。但我也看過很多併購案創造龐大的財務價值,並推升中長期的股價。過去25年來我追蹤的併購案中,最好的可能是這幾個:eBay在2002年併購PayPal、Priceline在2005年併購Bookings.nl、Google在2006年併購YouTube,還有Facebook在2012年併購Instagram。我也可以把Yahoo!在2003年併購Overture也算進來,當年Yahoo!還是領先市場的數位媒體公司,這項併購案讓Yahoo!在新興的搜尋產業具有很大的領先優勢,但後來Yahoo!把這個優勢讓給Google。我也可以把Yahoo!在2005年併購阿里巴巴的事也算進來,不過那一次不算是併購,而是投資。Yahoo!花了10億美元買進阿里巴巴30%的股份,那30%的股份到了2020年的價值高達2500億美元,理論上相當於250倍的報酬。

我在這裡只強調一些好的併購案,稍後我也會提到不好的併購案,但是我愈思考好的併購案就愈發覺,科技產業主要是靠營收自然成長來創造股東價值。截至2021年2月為止,亞馬遜的市值高達1.6兆美元,是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雖然亞馬遜一路走來併購許多公司,但是沒有一間公司對亞馬遜的市值有實質的貢獻(也就是超過10%)。亞馬遜最大的併購案是2017年以140億美元併購全食超市,但這筆交易是否值得,恐怕還要很久才會知道;YouTube是Google很大的收購案,但是很難說Google目前的市值有1/4是來自這筆收購。YouTube的成功主要是因為Google對YouTube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與資源,我實在不確定YouTube如果沒有被Google併購,是否能存活下來,因為在併購的時候,YouTube已經深陷很多法律問題。

科技股投資人應該把心思放在營收上的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市場就是這麼做的,而且不只短期這樣,長期來說也是如此,我有3個明顯的例子可以證明。第一個例子很可惜,是網路時代兩大領先業界的公司,這兩間公司原本的獲利能力都非常好(可以說賺太多錢),結果卻因為錯失業界一些最重要的成長趨勢,結果錯失市值成長數十億美元的機會。我說的就是Yahoo!和eBay;第二個是原本很傑出,後來變得很平凡的公司(包括營收和股價),那就是全球網路旅行社巨擘Priceline.com;而第三個是創造超過1500億美元市值,而且完全只靠營收成長和訂戶成長就徹底顛覆整個娛樂產業,同時將近10年的現金流出愈來愈高。沒錯,就是Netflix。

這裡大致說明一下這3間公司的概況,下面會有詳細的資訊。eBay和Yahoo!最終並不是很好的長期投資標的,因為儘管公司長期以來都能夠創造高額與一致的獲利,但都無法維持一致的高營收成長。和Priceline比較起來就很明顯,Priceline是表現非常優異的長期投資標的,不是因為這間公司能夠創造很高、而且一致的獲利(不過它確實如此),而是因為它10年來都能夠維持高營收成長(以這間公司來說,就是訂房和訂機票)。如果和Netflix比較,差異就更顯著了,Netflix是股價表現非常好的長期投資標的,不是因為它能夠創造很高、而且一致的獲利(公司有將近10年的時間都無法創造自由現金流),而是因為超過10年來能夠持續創造高營收成長與訂戶成長。對科技股來說,營收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作者介紹:馬克.馬哈尼(Mark S.F. Mahaney)

傳奇分析師,從1998年開始就在華爾街分析網路股。他曾任職摩根士丹利、美國科技研究、花旗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現在則任職於Evercore ISI。《機構投資人》雜誌連續15年每年皆評選他為頂尖網路股分析師,其中5年名列第一,他也獲得《金融時報》和StarMine評選為第一名的財報預估與選股分析師。此外,馬哈尼的單一年度選股績效,也獲得TipRanks評選為1%的頂尖華爾街分析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精準選股:華爾街傳奇科技分析師的10堂投資課》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