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身份證怎麼辦?人們用「2奇物」自證,唐朝還用來抓逃稅

2022-08-15 17:34

? 人氣

與傳信相似的還有過所。過所發軔於漢朝,至唐朝已經衍生出完備的制度。唐朝的過所由中央尚書省或地方都督府或州頒發,持有者可以照規定的路線旅行、進行貿易,一旦丟失需要經過詳細審查才能補發。唐朝貿易興盛,幅員遼闊,為了有效打擊偷漏國稅、逃避賦役、拐賣人口等活動,過所的申請手續頗為繁複:申請者要將人數、身分、申請理由、攜帶貨物的數量品色等詳細說明,必要時還要附交有關證件,這種繁複的背後是唐朝興盛的國際貿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吐魯番曾出土過一份《石染典過所》。這份過所前後缺失,但依然密密麻麻地寫了二十四行文字,加蓋「瓜州都督府之印」和幾個地方印章,持有者的出行目的、行程路線等資訊均清晰可見。唐朝時期域外商人憑過所至中原經商者極多,從這個角度來看,過所又有些像是護照。

傳信雖然有防偽的功能,但製作程序繁瑣,在流動人口較多的邊關使用頗為不便,於是誕生了「簡易版」的傳信——繻。《前書音義》詳細解釋了繻的由來:「舊出入關皆用傳,傳煩,因裂繻帛分持後復出,合之以為符信。」言下之意是守關的官吏嫌傳信用起來太麻煩,於是將帛撕開當證物,「兩相堪合」時,只要對比一下撕裂口便能確定真偽。雖然少了幾分儀式感,但功效也足夠了。

除了上述傳信,還有棨這一相對特殊的傳信形式。棨除了具有通行功效,還是地位的象徵,只有皇親國戚和高級官員才可以使用,故而比起普通傳信、過所來說,更注重儀式感。棨分為信與戟。棨信是絲質的信件,可以懸掛起來做為徽幟;槳戟為木質,官吏出行時可做為儀仗,這自然是一般百姓無福消受的。

以上五花八門的傳信,是不是能看作身分證的濫觴呢?當然不能。傳信所針對的重點是「出入」這一事件而非使用者本人,如果沒有人口流動,傳信便沒有存在的必要,與身分證的人身屬性有著本質區別。

戶籍:民不遷,農不移,要啥身分證

為什麼古代誕生了符牌、傳信這種類似於身分證的證件,卻沒有孕育出身分證制度呢?這個問題可以在古代戶籍制度的發展歷程中找到答案。

早在春秋時期,晉國「損其戶數」,楚國「乃大戶」,秦國「為戶籍」,這一系列戶籍制度都是為了預防人口流失而設立;而為了讓社會達到「民不遷,農不移,工賈不變」的超穩定狀態,各國又將戶籍制度與土地、賦稅制度相結合,費盡心力地將人口捆綁在自己的國境之內。楚國的戶籍冊詳細記錄了居住者的居住地與身分,宋國的戶籍冊配有相應的地圖,秦國更是將人口打造成「納稅人」的同時,達到「國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的精細程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