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國史背朝代順序、認皇帝是誰,真有意義嗎?學者揭過往歷史課最大盲點

2020-09-08 18:10

? 人氣

作者指出,若以朝代為單位認識中國歷史,會帶來一些嚴重的問題...(示意圖/取自youtube)

作者指出,若以朝代為單位認識中國歷史,會帶來一些嚴重的問題...(示意圖/取自youtube)

中國傳統史學中最主要的斷代原則是「朝代」,每一次的改朝換代,就是一個不言而喻、理所當然的歷史單位。所以在學校裡學中國史,幾乎每個孩子都背過朝代表: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五代的梁唐晉漢周,到宋、元、明、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朝代為單位認識中國歷史,會帶來一些嚴重的問題。最根本的問題在於,這些列出來的朝代彼此是不等值的。兩漢四百多年,是個疆域廣闊的大帝國,和享國只有三十多年、領土範圍甚至無法涵蓋整個江南的陳朝放在一起,當作同樣的「朝代」並列處理,怎麼看都不對勁吧?又如,商朝和明朝都被當作朝代看待,但二者從政治到社會到文化,在各方面性質上幾乎沒有任何相同之處。

另一個嚴重問題在於,這樣的朝代系譜凸顯的是前後相續的關係,也就忽略、甚至扭曲了同時性並存的其他關係。例如夏、商、周三種文化在不同地區發展,有過長時間的重疊,這樣的事實在朝代系譜中就完全被抹煞了。又例如,以南朝宋齊梁陳為系譜的主軸,就看不到北朝,即從北魏到北齊、北周,它們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和後來的隋、唐緊密關聯的部分。

還有第三個問題,朝代史觀傾向於將各個朝代看作一樣的,於是朝代更替的系譜後面也就必然存在著「循環史觀」。這種史觀將歷史的重點擺放在描述、解釋一個朝代如何興又如何亡,一個朝代接著一個朝代不斷地循環,如此就失去了對於整體歷史較大架構、較長時間變化的掌握與了解。

西方史學傳入中國,為我們提供了不太一樣的歷史視野,其中一項啟發是歷史知識建構的順序。一個人剛開始接觸歷史時,所需要的是對於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有比較大塊的印象,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知識的累積,再慢慢由大塊的理解,到中塊的、小塊的理解,再到各種細節。這是認識歷史的基本路徑。

這樣的理解方式,顯然比中國傳統的朝代史觀來得合理。以前在學校學中國史,小學時先從夏商周到宋元明清背一遍,知道每個朝代的兩三件事;中學時再從夏商周到宋元明清背一遍,多知道每個朝代三五件事;大學念「中國通史」,還是把夏商周到宋元明清背一遍,每個朝代再多知道十件事。這樣的方式對老師來說,很難掌握重點地教;對學生來說,也很難在死記硬背之外獲得了解,進一步對歷史產生興趣。

以大塊時段理解歷史的連續和斷裂現象

其實,傳統的朝代史觀也有其潛藏的塊狀分類。基本上「夏商周」是一塊,「秦漢」是一塊,「魏晉南北朝」是一塊,「隋唐」是一塊,「宋元明清」有時也被當作一大塊。這樣的分類隱含了這些塊狀歷史段落應該有其特殊性格,與其他塊不一樣。但不幸地,傳統史學並不強調去探討這些段落之間的異同和變化,讓每一個段落有其凸顯的個性,便於學生來認識、掌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