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國史背朝代順序、認皇帝是誰,真有意義嗎?學者揭過往歷史課最大盲點

2020-09-08 18:10

? 人氣

相較之下,西洋史的架構就清楚明白多了。剛開始學習西洋史時,老師先將歷史分成四個段落:上古、中古、近代、現代,而且這四個段落有確切的歷史事件作為轉折點,各自內部又有很容易掌握的獨特性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西方上古時期從文明誕生一直到西羅馬帝國滅亡,包括古希臘羅馬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產生的古典文明。緊接著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基督教會為至上權威的中古時期開始,產生了信仰高於一切的不同的社會組織與思想習慣。其後十字軍東征帶回的古典典籍,引爆了復古風潮,使得歷史進入了人文精神躍動的「文藝復興」時期,歐洲離開中古、進入近代。到一七八九年爆發法國大革命,現代思潮、現代文化興起,歐洲整體的歷史面貌又經歷了一次大變化。

具備這四大塊的認識,接著就能將大塊稍微分成中塊。上古史可以分成近東史、希臘史和羅馬史。中古史可以用克魯尼、聖本篤等教會改革運動分為前期和後期。近代史則有「文藝復興」、「清教徒革命」、「啟蒙運動」等時期。現代呢?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轉折點,分出積極樂觀的十九世紀和相對悲觀混亂的二十世紀。

然後,再將歷史從中塊切分為小塊來理解。例如,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班(Eric Hobsbawn, 1917-2012)便將歐洲的十九世紀再細分為:從一七八九年到一八四八年的「革命年代」,一八四八年到一八七五年的「資本年代」,以及一八七五年到一九一四年的「帝國年代」。

用這種方式由簡而繁,可以有順序、有條理地建構起歷史知識,將理解和背誦結合起來,前面的理解、記憶成為後面的基礎,也就不需要將歷史中的人、事、時、地、物靠著硬背全都記下來,卻無法彼此連結、產生意義。

西洋史的借鑑讓我們認真考慮,如何在朝代之外重新劃分中國歷史,尤其是提供大塊的斷代架構。當然,在這過程中,我們不能遺忘中國歷史自身的獨特性,不能照搬西洋史的架構,將之強加在中國史之上,那樣就扭曲了原本的歷史脈絡。

依照中國歷史自身的演進與變化,我傾向於將中國文明發展的幾千年時間,先區分出五個大塊─上古、古代、中古、近世和現代,並藉由對這幾個大塊時段特殊面貌的描述,來幫助大家理解中國歷史的連續和斷裂現象。

中古史主題:帝國崩落和分裂個性

從文明起源到西元前一千年左右,這是一個多元因素互相衝擊的中國文化形成期。在這段漫長時間裡,中國文化不是從一個單一中心向外擴散的,恰恰相反,北從東北和內蒙古草原邊緣的紅山文化,南到長江中下游的石家河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星羅棋布地存在許多進入農業狀態的新石器文化,它們之間產生互動影響,進一步慢慢形成了幾個比較明確的中心。夏、商、周,分居華北地區中、東、西,是在這個過程中浮現出來最清楚、最有力的三個文明中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