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好市多存貨也大增!意外冷清的購物節:通膨、疫情重擊,零售業下一步怎麼走?

2022-07-02 06:40

? 人氣

受到疫情衝擊,電商業績大不如前,需要重新調整策略跟上新的消費習慣。(圖/取自Unsplash)

受到疫情衝擊,電商業績大不如前,需要重新調整策略跟上新的消費習慣。(圖/取自Unsplash)

前幾天只要打開各大電商平台,都會出現618購物節的宣傳廣告,連百貨公司都跟著打折,希望消費者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身為電商最大的「年中慶」,廠商們當然希望趁機賺一筆,而身為節日的「創始者」京東集團,2022年的業績,雖然創下3793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6兆元)的新紀錄,但整體銷售僅年增10.3%,遠低於2021年的27.7%。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618」是中國B2C電商平台京東集團的創立日,仿照阿里巴巴在2009年創造出來的「雙11」,在2010年推出,從母親節結束之後的5月底就開始預熱,成為電商界兩大節日之一。身為第二大的購物活動節慶,折扣多、優惠多,消費者也會將之前刻意延遲的購物清單趁此機會結掉,不過因為後疫情時代的清零政策及經濟放緩下,消費者收入減少,短期消費能力和意願下滑有傾向,購物活動的積極度及力道也大幅下降。(延伸閱讀:蝦皮為何要在台灣推店到店?電商專家:它為進軍拉丁美洲做準備!

根據中國互聯網大數據服務商「星圖數據」(Syntun)估計,阿里巴巴、京東和拼多多等平台,共創造5,826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雖然與去年的5,785億元人民幣相差不遠,但本次有簡化促銷規則,又提供更的的折扣(在京東消費只要超過人民幣299元,可以有減免50元的優惠),銷售額的「不上不下」,只能感受到「市場反應冷淡」。

其實從2021年底開始,就出現消費者需求減少的跡象。阿里巴巴的「雙11」,銷售額僅成長8.5%,是史上最小增幅,而阿里巴巴的2022年Q1財報也顯示,雖然總收達人民幣8,530.62億元,但淨利年減24%,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則年減59%,都是不樂觀的訊號。

除了中國電商節慶銷售趨緩之外,全球電商及部分零售業者其實也受到衝擊。亞馬遜、Etsy、eBay的財報顯示,隨著疫情消退,消費者受到先前封城的影響,選擇體驗式消費勝過購物、寧可去實體店消費也勝過於線上消費;同樣慘澹的,還有連鎖零售商沃爾瑪、Target,財報也呈現低迷狀態,顯示背後影響的因素還包括通膨及供應端成面上升等。可是實體店面Nordstrom、Dollar General及梅西百貨的業績卻都出現明顯成長,又是另外一種光景。

雖然根據美國普查局的數據,2022年第1季的銷售額中,電商佔比僅14.3%,但依舊高於2019年的水準,電商的成長隨著疫情趨緩而降溫,又碰到通膨及升息的影響,需要改變策略:

一、線上線下更全面的虛實結合

在疫情時期,得來速、零售店設置配送中心及路邊取貨店都是讓消費者可以放風、短暫享受外出樂趣的時刻,隨著一步一步的開放,可以重新走回實體店購物,自然成了第一選擇。雖然線上科技也可以試用、試戴或試穿,但消費者悶久了,還是會想要出門、實際感受一下。電商若是有「全通路」,在購物平台、自營平台、App及實體店面搭配不同的行銷策略,甚至與Line禮物/購物合作、多增加一個銷售的平台,愈多元的虛實結合,往往更有機會留住消費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