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下的目標都達成,為何還是不滿意?心理學家:完美主義的你正面臨「這危機」

2018-05-13 10:00

? 人氣

(編按:)你是否時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在情感或人際關際中感到不安,無法信任他人?或是每次一有狀況,就逃避、暴怒或只想討好他人?其實會出現這些情緒與反應,可能都是你的「內在陰鬱小孩」正在偷偷操控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陰鬱小孩的自我保護策略之一:追求完美、愛美狂與渴求認可

典型的信條: 我有很多缺失!我不能犯錯!我很糟!我很醜!我毫無用處!我是個失敗者!

多數對於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到不安的人,都會以防衛來度過自己的人生。他們不想暴露出任何可能被攻擊的施力點。完美代表無失誤。完美主義者會面臨精疲力竭的危險。這種策略的問題在於並沒有所謂的「足夠」,因為總還是有某個更高、更大、更好的存在。當事人會一直跑在自己的要求後頭。一個獎盃都還沒握熱,就得開始設法搞到另一個獎盃。成功只能帶來短暫的輕鬆。這主要只是讓我們的內在大人開心,至於我們的內在陰鬱小孩,對此則是完全無動於衷。

外在的成功療癒不了陰鬱小孩深刻的傷痛。

他還是依然故我地滯留在從前的現實中,而且堅信自己其實是不足的。這就是為何有許多人明明在客觀上非常成功,可是卻高度自我懷疑,而且永遠不會真正對自己感到滿意。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的成功大多歸因於幸運,他們根本不配獲得。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明明在客觀上非常成功,可是卻高度自我懷疑,將成功大多歸因於幸運?(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愛美狂」是追求完美的一種變形

如果我們想要修飾自己的外表,可以很有目標地達成:卡路里和體重可以計算,頭髮可以染,護膚霜可以買。相反地,內在陰鬱小孩那股深邃的自我懷疑卻是不易掌控,也難以克服。也因此,許多不安的人會把自己的自我恐懼投射到外表上,想方設法,利用一些具體舉措在外表上下功夫。遺憾的是,從美麗外表所獲取的成功,同樣也只能促成短暫的舒緩,無法帶來長期的痊癒。而當一個人年紀愈大,就愈不容易採取這種策略。

以上兩種策略的共同之處在於,當事人極力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可」。為了獲得認可,許多人本著驚人的動機而做事。就連他們的嗜好、伴侶或購買的東西,有不少也是出於這樣的動機。嗜好、伴侶和財物其實是用來幫助提升自我價值,少有人會完全沒有這樣的虛榮,因為人類是群居的動物,需要仰賴人際關係,而認可是和群體取得連結的籌碼。不過伴隨著關係需求,我們同時也有著巨大的遭拒恐懼。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不安的人會把自己的自我恐懼投射到外表上。(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但問題並不是出在我們對獲得認可感到高興、對遭到拒絕感到羞恥,而在於我們對認可的需求「程度」。那些十分渴求認可的人,會極端地將自己的所作所為全都指向它,從而失去對自己真正願望的理解,同時也可能失去自己的道德與價值。

對於這項策略的讚譽

追求完美的人是天生的鬥士。你生氣勃勃、勤奮、有紀律。這些全是強大的特質。借助這項策略,你其實已經做出不少成績。你大可為自己感到自豪。

急救

你曾決定,不讓任何人有理由批評你,藉此來保護你的內在陰鬱小孩。你所採取的策略雖然幫助你取得許多成就,但你卻面臨著精疲力竭的危險。此外,借助這項策略,你將無法真正接觸到內在的陰鬱小孩。

請你問問自己,為了安慰你的內在陰鬱小孩,你難道真的不能走一條較無壓力的路嗎?為此,請你(借助你的內在大人)徹底認清,這整件關乎成功與認可的事情,其實只是在你腦袋裡上演的小劇場。

如果你能偶爾放鬆,你或許還會變得更令人喜愛。也請同樣認清,你的內在陰鬱小孩會需要「新的藥劑」和「更高的劑量」,採取這項策略只會讓你永無寧日。

作者|史蒂芬妮・史塔爾(Stefanie Stahl)

心理學碩士,目前在德國特里爾主持一家私人診所。除了「改善對於關係的恐懼」和「強化自我價值感」外,療癒「內在小孩」也是她特別擅長的領域。在寫作方面,她所撰寫的,包括《Jein!》、《Leben kann auch einfach sein!》在內的許多書籍,都取得極佳的銷售成績。史蒂芬妮・史塔爾也常以專家的身分,受邀在報章雜誌與媒體上發表意見。

本文經授權轉自時報出版《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原標題:自我保護: 追求完美、愛美狂與渴求認可)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