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男性工作能力強,人際關係卻很差?心理專家揭,因為慣用「沒感覺」當自我保護

2018-07-09 07:20

? 人氣

能夠順暢與自己的情感溝通的人,會遠比將自己許多情感全都壓抑住的人更容易反思自我,也更容易解決自己的問題。

習於壓抑的人並非只會壓抑自己的情感,他們多半也不喜歡反思自我與自己的人生;這多半是出於某種潛意識的恐懼,害怕因而讓許多負面情感在自己身上油然而生。他們明顯不願意把注意力擺在自己身上。相反地,另有一些人則是經常思索自己,但他們只停留在理論推演的層面上,無法進入自己內在陰鬱小孩的情感世界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特別是男性,無論是天性還是教育使然,往往傾向於完全認同自己的理智及理性,以致不太具有感性能力。這種情況當然不是男性的專利,只不過整體來說,男性比女性更傾向於將悲傷、無助和恐懼等「軟弱的情感」推開,而對於那些「強大的情感」,例如快樂與憤怒等,大多數男性則能良好感知。書中前文裡的米歇爾也不例外。他因莎賓娜的遺忘所感受到的屈辱,被他視為某種「軟弱的情感」,因此他毫無知覺;取而代之,他只感覺到自己的憤怒,但憤怒其實只是屈辱感的一個結果。

憤怒總會出現在我們於身體或心理的重要基本需求受挫時。

千百年來,男性的社會化方向,讓男性不被允許顯露任何軟弱的情感,直到近期才有些許轉變。如今男孩也可以顯露悲傷或恐懼。過去某些愚蠢的諺語,像是「印第安人的心不知什麼是痛苦!」現已逐漸消失於父母的教育箴言錄中。

然而,除了教育的影響以外,男性在演化上也具有將情感擱在一旁的天性,這點與石器時代的男女分工有關。如果男性想要狩獵成功,就必須擁有可以暫時將軟弱情感擱在一旁的能力。他們必須勇敢。過去和現在的女性雖然也必須勇敢,不過無論是在石器時代或今日,她們的責任範圍多半還是在家庭這個區塊。在這個領域裡,同理能力比勇敢更有用。就這點來說,男性帶有某種將這個世界物化的遺傳天性,女性則帶有較能同理他人的遺傳天性。

(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女性帶有較能同理他人的遺傳天性。(示意圖非本人/たけべともこ@pakutaso

男性這種將負面情感推開的傾向,絕對有其優點,特別是涉及解決與具體事物有關的問題時。然而在人際關係方面,某些男性扁平的情感經驗就會造成問題。我在心理治療及某些訓練課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男性,他們在人際關係問題上就像一艘沒有羅盤的船,因為他們缺乏通往自己情感的管道

為了能夠進入或評價某種狀況,情感是不可或缺的。情感會顯示出,某項事物對我們有多重要或多不重要。

例如,恐懼會警告我們小心危險,驅使我們避難;悲傷會讓我們曉得,我們失去或無法保留住某些重要的東西;羞愧則代表我們違反了某項社會或個人的規範;至於快樂則會告訴我們,我們從什麼事物上能夠獲得樂趣。

如果一個人很少接觸自己的情感,那麼他在了解自己的需求上也會有障礙,也因此,不少人都會抱怨不曉得自己要的是什麼。我見過不少在抽象思考上極富才智、但對自己的生活卻一籌莫展的男性。在工作方面,他們的能力無庸置疑,可是在私生活上卻飽受人際關係問題所苦。

他們總是糾結在自己的抽象思考中,每當涉及得做出情緒上的重要決定時,他們都會仔細列出利弊得失。他們缺乏與自己情感的接觸,這些情感其實可以與他們的理性思考共同攜手,為他們指出一個方向。因為,就連那些我們可以用理性言明的決定,同樣也能讓我們「有感」,即使這種感覺只存在潛意識裡,還是能夠針對某項決定為我們提供一些建議。

某些人也會被某種強烈凸顯出的情感所控制,無論是恐懼、憂鬱還是攻擊性。在這種「主流情感」背後,多半隱藏著不被感知的感受;正如米歇爾,在他身上,憤怒居於主流地位,屈辱則始終不被他所反思。如果你想更進一步了解男性的情感世界,我推薦你不妨閱讀畢庸.旭孚克(Björn Süfke)所寫的《亞當的靈魂》(Männerseelen)。

(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許多男性在工作方面,他們能力無庸置疑,可是在私生活上卻飽受人際關係問題所苦。(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當我不太能夠感覺時

「沒有感覺」多半是一種「自我保護」,是當事人於童年時不知不覺中所練就,藉以避免感受到父母在他們身上引發的痛苦和無助等情感。他們學會轉移對自己情感的注意力,學會忘卻自己的情感;同理,人們也能學會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情感上。

1、如果你是屬於難以接觸自己情感的人,在上述練習中你什麼也感覺不到,那麼請你先閉上雙眼,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胸部腹部。接著請你感受一下,自己的呼吸如何流動。它是否會深入腹部?或者在某處止步?我們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藉由淺呼吸來壓抑自己的情感。

因此,請你允許自己試試看直達腹部的深呼吸,最好是躺著做。接著請你感受一下自身,看看這麼做有什麼感覺。如果你在這樣的深呼吸中還是什麼也感覺不到,那麼請將注意力繼續放在自己的胸部和腹部,自覺地感受一下這種「什麼也沒有」的感覺。感受一下你的身體如何知覺這種虛無。腹部放鬆嗎?心臟平靜嗎?呼吸深厚嗎?這種虛無感覺起來如何?接著請你感受在這種「虛無」後面,是否還存有另一個空間?

(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如果你難以接觸到自己的情感,請你允許自己試試看直達腹部的深呼吸,最好是躺著做。(示意圖非本人/大川竜弥@pakutaso

2、請注意自己的胸部和腹部,還有你在這些部位所知覺到的身體感受。如果你感覺到了例如某種刺痛、拉扯、緊縮或壓迫,那麼請你將注意力放在那個部位。請你感受一下,哪種情感詞彙適合這種感覺。是恐懼?悲傷?羞愧?憤怒?還是快樂?愛?輕鬆?

接著你可以針對這種身體感受提出一個問題:在我的生活中,什麼會造成這種(可能是壓迫的、刺痛的、心跳加速的,還是其他)身體感受?對那種感覺提出上述問題,讓答案從中而生。也就是說,你並不是在腦袋中,憑藉成人自我來尋找答案。

第一個答案往往就是正確的,即使乍看之下或許有點荒謬。它有可能是以一段記憶或一個畫面的形式出現。它們來自於你的「潛意識」,也就是來自於你的「內在小孩」,無論是陰鬱小孩,還是陽光小孩。你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直接與他溝通。這種聚焦在其情感上的方式源自於一種名為「澄心」(focusing)的心理學方法,由心理學家尤金.詹德林(Eugene Gendlin)所發展出來。

我們若能在一天中,偶爾放下手邊的工作,一再將自己的注意力指向這個問題:「現在我自己有何感覺?」也會很有幫助。你會發現,當你愈常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向自己的內在心理,你愈有能力去知覺它們。對於某些人來說,冥想也會非常有幫助。

作者|史蒂芬妮・史塔爾(Stefanie Stahl)

心理學碩士,目前在德國特里爾主持一家私人診所。除了「改善對於關係的恐懼」和「強化自我價值感」外,療癒「內在小孩」也是她特別擅長的領域。在寫作方面,她所撰寫的,包括《Jein!》、《Leben kann auch einfach sein!》在內的許多書籍,都取得極佳的銷售成績。史蒂芬妮・史塔爾也常以專家的身分,受邀在報章雜誌與媒體上發表意見。

本文經授權轉自時報出版《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原標題:壓抑問題的人和不太有感覺的人)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