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學問要怎麼樣才算是科學?大學教授教你這一招,輕鬆分辨

2018-04-12 12:37

? 人氣

但是,在這些上溯、下溯、擴張、外推之中,各種不同時代、地理區域、文化的學科和知識,與做為典型科學的近代物理有相似性程度的差異:有的差異極小,有的差異較大。如果我們把「與典型科學的相似性程度」看成是「科學性的程度」,我們就會形成一個學科的科學性程度大,另一個學科的科學性程度較小的觀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做為典型科學的近代物理則有下列幾個核心特徵,可以讓我們用來比較相似性程度:使用量化與數學方法、使用實驗方法(具一定的實驗程序,而且實驗可以複製)、強調經驗證據(檢驗)、重視預測能力(要能精確預測)、合理的自然因果假設、可否證的(因此也是可除錯的)、具排除虛構能力(尋求排除虛構)等等。這些特徵不是一組「充分必要條件」,它們是「近代物理」做為「典型科學」的核心特徵。一個學科具備這些特徵越多,其「科學性」的程度越高。

為什麼「典型科學」和「科學的程度性」這兩個概念在「如何區分科學與非科學」這個問題上是必要的?

早期科學哲學像邏輯經驗論和波柏,認為應該對「科學」(做為一個範疇)提出一個本質性的、充分必要條件的定義:所有是科學的學科都要滿足定義的每一個條件。這背後也有一套複雜的意義理論(語言哲學)。孔恩開始引入科學歷史和維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的觀念,顯示出「本質性的定義」無法交代複雜的科學史。孔恩是這樣講的:

「…亞里斯多德動力學、燃素理論、或熱物質動力學等等…並沒有比當前的理論更不科學…如果把那些過時的信念稱作「神話」,則產生神話的方法與産生現有科學知識的方法並無種類上的差別。」—《科學革命的結構》,p. 2

孔恩的觀點挑戰了傳統科哲想提出「科學的本質性定義」的作法,維根斯坦的「家族相似」這個概念的應用放大的「科學」這個詞的包容性。因此,一個人可以講「希臘科學」、「中世紀科學」、「阿拉伯科學」、「中國科學」、「非洲科學」等等歷史上的科學,它們不見得和「近代科學(物理)」共享同一個「科學性」的判準,但是可以透過「家族相似」來享有「科學性」的資格。可是,「家族相似」這個用法在這裏其實仍有問題:即使我們可以說阿拉伯科學和希臘科學有家族的傳承性,但是希臘科學和中國科學似乎有截然不同的源頭,如此要如何談「家族相似」?就我所知,科學史家大多接受孔恩的提法,他們可能在很寬鬆的意義上理解「家族相似」,或者乾脆把「家族」拿掉,只保留「相似性」,然後訴諸於「回到歷史的脈絡裏」,即在「歷史脈絡裏看一個學科在當年是不是與今日科學有歷史淵源或者是不是它們的嚴肅對手」來判斷該學科的科學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