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一段話,成為人工智慧最佳寫照… 面對醫療產業發展,科技巨頭的角色為何?

2018-03-28 15:27

? 人氣

如今全球五大企業均是技術背景的公司,除了影響日常生活各個層面外,對於醫療產業發展又有什麼影響呢?(圖 / Amazon.com)

如今全球五大企業均是技術背景的公司,除了影響日常生活各個層面外,對於醫療產業發展又有什麼影響呢?(圖 / Amazon.com)

談起人工智慧,深耕AI多年的諸多各大科技公司,自始至終不斷關注能將技術實際落地於醫療產業發展中,尋找發展的機會與應用。

國際科技巨頭的角色,究竟是會擴大科技公司大者恆大的局面,或是會為其他新進者提供基礎建設?於風傳媒所舉辦的『生態圈變革 – 台灣醫療AI趨勢與實踐』論壇中,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Amazon Web Services, AWS)分享了在醫療照護領域上的各種成功案例,及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觀點。

2006年,全球最大的五間企業包含石油公司、銀行業、軟體業……等,但是12年後的現在,全球最大的五間企業分別是Apple、Alphabat、微軟、亞馬遜與facebook,清一色都是技術背景的公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科技公司的影響力無遠弗屆,服務的範圍自個人用戶至全球各產業的企業用戶,醫療產業也不例外。在醫療產業與人工智慧結合的過程中,究竟科技公司居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提早辨識病症、加快分析速度,以AI克服勞力密集問題

根據WTO統計,擁有糖尿病的患者,在五年內失明的比例大約是17%,20年內失明的比例大約是63%。由於初期在外表上沒有什麼明顯的分別,但是眼球背後的血管正在被逐步破壞,因此這個狀態最需要的是早期發現問題。

在亞馬遜跟史丹佛大學的合作中,亞馬遜分享 deep learning的演算法給史丹佛,史丹佛則是提供各種不同階段的眼部影像給亞馬遜進行演算法的訓練。經過訓練的演算法比起專業醫生來大約有95%的準確度,透過這樣的工具,大量避免了未能早期發現失明症狀的情況。

在亞馬遜與史丹佛大學的合作中,透過影像可及早辨識出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及早進行治療(圖 / cocoparisienne@pixabay)
在亞馬遜與史丹佛大學的合作中,透過影像可及早辨識出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及早進行治療(圖 / cocoparisienne@pixabay)

亞馬遜與Arterys的合作則是另一個經典案例。這間美國的公司主要進行心血管的檢查,它們將核磁共振的資料放上亞馬遜的雲端平台,在15秒內就能產出檢查報告;如果透過傳統醫生來判讀報告,則需要30至60分鐘才能完成;在此過程中,亞馬遜使用了幾千份影像去進行machine learning,抓出了1000多個不同的規則來進行判斷,直到正確率和醫生一樣高後才正式推出。

藉由雲端平台產出的核磁共振檢驗報告,擁有與醫生一樣高的正確率,卻僅需要15秒左右即可產出報告(圖 / jarmoluk@pixabay)
藉由雲端平台產出的核磁共振檢驗報告,擁有與醫生一樣高的正確率,卻僅需要15秒左右即可產出報告(圖 / jarmoluk@pixabay)

對於亞馬遜而言,AI的重點並不在於取代醫生,而在於創造更好的服務:透過AI,把過去勞力密集的狀況給解除掉,讓醫生可以把專業放在更好的地方。

人工智慧發展的瓶頸?「規模」是關鍵因素

想要透過人工智慧產出有意義的結果,其中一大關鍵在於「規模」。要進行machine learning或deep learning需要大量的資料,但儲存在機房資料很難移轉到另一個平台去進行訓練,或是可能機房本身也不夠大、不足以儲存巨量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鈞煥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