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幸福路上》叫好不叫座?他道出背後原因,竟是台灣人也未必察覺到的認同危機

2018-03-14 10:01

? 人氣

舉一個例子。片中的阿文哥哥參與學運,其實映照了當年野百合學運或其他政治改革/社會運動的脈絡。當年的學運份子,站在所謂「正義的一方」,雖然冒著身家生命的危險,但正當性不虞匱乏,擁有道德高度的他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政治,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但今日台灣處於一種政治敘事軸線爭辯之際,人民眼花撩亂,再怎麼努力滑著手機也找不出是非真相。有人聲嘶替政策辯護,有人慌忙濕身走秀,而哪邊才是幸福的方向?於是,故事說不下去了。怎麼辦?原本應該要有快樂結局或起碼「給個說法」的敘事,在現實中找不到對接的軸線。而正是因為這樣的集體情感投射無方,遍尋不著依附或宣洩的管道,電影因此困於同溫層的取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幸福路上」是一部值得紀念、肯定、讚賞的電影,某個意義上,更是一部成功的片子。台灣國片史上第一次出現以詳實政治及經濟社會發展史實的「史詩」式電影,企圖心更令人敬佩。身為「幸福路人」,對於它的票房失利,我雖然有著無可避免的傷感,但在我心中它絕不是失敗的片子,而我相信在許多人心中也不是。

作者介紹|劉仕傑

文字控,相信文字的力量,大學時為PTT楊照版創版版主。現為年輕但不確定是否有為的外交官,曾派駐洛杉磯跟帛琉。棒球打了20幾年,從台南打到台北再到海外,派駐帛琉時創立「臺灣黑熊壘球隊」並擔任隊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從情感投射到宣洩無方:談「幸福路上」的敘事軸線)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