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讓自己看起來「正常」,內心卻極為痛苦...心理師:人都可能自殺,一旦不懂求救

2018-01-15 07:20

? 人氣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願意面對問題亦不代表能夠走出壓力。(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所以,沒有什麼完全治療的絕招,任何你所看到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都有可能會自殺,如果我們不直視自己的內在怪獸,那麼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助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壓力的感受是主觀的,別人沒有資格評論你的壓力,並非經濟優渥、或工作穩定、家庭幸福的人生勝利組就不該有壓力。感受壓力、情緒不OK是一種警訊,提醒你要開始關照你的心情,別讓它生病了。

二○一五年藝人楊又穎的自殺是另一例。她在遺書中提及受到長期在「靠北部落客」酸她的網民霸凌之苦。她曾在上面回文「可不可以直接跟我說到底發生什麼事?」、「已經好多個月了」、「請妳直接來找我吧」,顯示她已承受不住。

過沒幾個月,另一女藝人楊可涵也在住處輕生,她的男友表示,楊可涵輕生前沒有任何徵兆:「我們前一天還一起做了很多事,她還計畫等我退伍後兩人到澳洲去玩。」

眼看年輕生命一一殞落,令人又惋惜又難過。在其追思會上,三立執行副總莊文信頒發給楊可涵永遠的「最佳女主角獎座」,只可惜就算得到真正的金鐘獎最佳女主角,她也無法親自出席了。

自殺者為何要讓家人朋友徒留遺憾?為何有許多自殺成功的人事前居然讀不出一絲徵兆?身為旁觀者,或者知道其有些不對勁,卻不知道竟會這麼嚴重,共同的壓力鍋特徵是過度在意他人評價、自我要求極高、同時隱藏起自己的真實感受,讓他人誤以為情況還未到最壞。等到累積到引爆點,有類似壓力經驗的人便容易群聚在一起,互相產生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每當名人自殺時,許多專家都得不斷苦口婆心的宣導,事情絕對有轉機,千萬別想不開。

(圖/
許多自殺者隱藏自己真實的感受,讓他人誤以為情況還未到最壞。(示意圖非本人/朽木誠一郎@PAKUTASO

韓國成均館大學三星首爾醫院研究組曾發布一個調查結果,韓國的自殺事件中,有18%發生在知名人士自殺後的一個月,也就是一般人模仿知名人士自殺的「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自殺的高危險群通常會在事前就聚集在一起,一旦這個群體發生了負性事件,那麼群體的自殺傾向便會增加。(延伸閱讀: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愛著鐘鉉,他還是選擇離開人世?

這些悲劇並非難以預防,可透過社會的支持關心而減弱、抵消,但前提是大家需要對壓力有更敏銳的偵測,自我覺察。了解自己可能不對勁,進而發覺他人的不對勁,才是根本之道。太多人疏於對情緒的關注與照顧,當心情感到不痛快時,常用不健康的方式處理:暴飲暴食、暴買、找個沉迷的物質投入其中、或者苦往裡吞,以為假裝忽略就會忘記。以上這些離你並不遙遠,並隨時考驗你處理情緒的反應,在你還有能力處理的時候,請盡早向人求助。

作者|南琦

本名劉南琦,輔仁大學中文系,心理學研究所畢業,國家高等考試合格臨床心理師,現職耕莘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業務範圍包括成人與青少年心理衡鑑、個別心理治療、心理健康講座、親職親師教育課程,人際互動團體等。

寫作題材多與心理健康有關,在遠流大眾心理館的著作有《找自己的心理醫生》、《情緒自療 Easy Go》、《我只是特別,不是難搞》、《向霸凌Say NO!》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自遠流出版《好想找人說說話:與臨床心理師的話療之旅》(原標題:壓力成為自殺未爆彈)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