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後大力捐錢就能救起災民?學者曝:這是治標不治本,「這樣做」才是真救人一命!

2017-10-26 12:13

? 人氣

林宗弘認為,這樣的分析結果說明:災後心理創傷主要是來自於「災前因子」,災前社會不平等(例如家庭貧窮)在受災期間擴大學生的心理創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災後重建過程本身,並未使學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在風險隨機化之後,災區學童憂鬱程度反而比對等條件的非受災戶較低,學童憂鬱程度改善可能是災後心理重建工作的成果。

對此意料之外的結果,林宗弘解讀說,災民的「社會脆弱性」是促成災後衝擊的主要「原因」,而非災難的「結果」。重建資源分配並未擴大社會不平等,短期內的各種補助改善了受災戶經濟情況。

我們捐助的短期資源確實向弱勢流去,卻未必有效地協助他們脫離長期的弱勢結構。

隨著林宗弘從「社會脆弱性」的角度來分析猛烈的天災,發現臺灣的農村人口、中下階級、原住民、客家族群、不完整家庭等弱勢族群,顯然受到更嚴重的傷害。災後的搶救、安置與重建資源雖有短期復原效果,卻無法防止弱勢者於下次災難再受衝擊,也不能長期保持他們生活安穩。

以資本家為參照團體,呈現其他階級的相對受災風險。結果顯示資本家受災風險最低,而非技術工人、自營作業者的受災風險最高。(圖/不平等的災難:921 地震下的受災風險與社會階層化)
以資本家為參照團體,呈現其他階級的相對受災風險。結果顯示資本家受災風險最低,而非技術工人、自營作業者的受災風險最高。(圖/不平等的災難:921 地震下的受災風險與社會階層化
從區域風險分布來看,鄉村的受災風險最高,其次是城鎮和都市。(圖/不平等的災難:921 地震下的受災風險與社會階層化)
從區域風險分布來看,鄉村的受災風險最高,其次是城鎮和都市。(圖/不平等的災難:921 地震下的受災風險與社會階層化

災民困境的真正來源,是受災風險的不公平。

921 地震十年後,莫拉克風災成為新的台灣重大天災代表,重災區小林村、納瑪夏鄉、林邊鄉等地區的特徵,例如農工階級、老年人口、原住民族人口集中等性質,也符合林宗弘針對 921 震災,分析臺灣社會脆弱性的預測。

什麼是「社會脆弱性」?

災難來臨時,某些社會群體總是比較容易受害,就是所謂的「社會脆弱性」。(圖/istock)
災難來臨時,某些社會群體總是比較容易受害,就是所謂的「社會脆弱性」。(圖/istock)

貧富差距、階級或族群不平等,是影響「社會脆弱性」最重要因素。中上階級的資訊能力較強;富裕的社區或地方行政機構,才足以建立災害預警系統或防災避難設施等;另外,中上階級通常具有較便利的交通工具、較堅固安全的居住環境,這些因素都影響了受災風險的分佈。

社會脆弱性研究,常將脆弱性區分為大小兩個層次:「個體、家庭」小層次的脆弱性研究,依據個人的階級、族群、性別身分如何影響受難風險分佈;「社區、國家」大層次的研究,則討論社區、國家經濟發展程度、貧富差距、行政能力、醫療與社會福利、住宅政策等因素,如何影響居民的受災風險。

林宗弘強調,每個社會具有各自特殊的脈絡與文化因素,必須先完成「個體層次」的風險分析,才能梳理特定社會的脆弱性因素、與其影響程度。若貿然進行地理空間或加總層次的推論,很容易犯下以全概偏的區位謬誤 (ecological fallacy) 。

治標不如治本,與其災後宣揚無私的大愛情懷,不如災前改善社會不公,才是真的救人一命。

根據這樣的社會脆弱性分析,林宗弘提醒,政府、學界可依各鄉鎮的中低收入戶、老年人口、原住民與工農階級人口、不完整家庭比例、與城鄉行政區等特徵,建構臺灣本土的社會脆弱性指標 (Social Vunerability Index, SoVI) ,並結合各種天災的 GIS 地理資訊,估計臺灣最易受災的鄉鎮社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