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胖、肉多,就不用擔心肌少症找上門?專家曝三大危機:一旦輕忽恐付出嚴重代價

2021-02-06 08:30

? 人氣

日本專家指出,只要年紀變大,誰都會得肌少型肥胖(圖/pakutaso)

日本專家指出,只要年紀變大,誰都會得肌少型肥胖(圖/pakutaso)

我比較胖,肉多應該比較不會肌少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錯。肌少型肥胖(sarcopenic obesity)讓肌少和肥胖同時存在,嚴重性彼此加成。

常聽人抱怨,中年以後幾乎每年都胖一公斤。在此哀樂中年,肌肉也正在流失,三十歲之後我們每年都在和肌肉道別,肌肉質量以每十年男性四.七%、女性三.六%的速度減少,且在六十歲後加速。

身體組成改變了,脂肪囤積在內臟,也堆積在肌肉組織間,肌肉被脂肪浸潤取代,就像上等的霜降牛肉油花一樣滲進肌肉纖維裡。

肌少型肥胖(sarcopenic obesity)指隨著年齡增長,肌肉質量變少、體脂肪變高,全球尚未有統一的定義。肌少型肥胖漸受醫界重視,因為肌少與肥胖是老後需要找看護的兩大危險因子,但更危險的是肌少再加上肥胖。

老讓我們變胖、變弱,而且同步發生。日本筑波大學體育系教授久野譜也接受《日經Health Up》採訪時指出,「只要年紀變大,誰都會得肌少型肥胖,」他研究四十歲到八十歲約六千人,無論男女,六十歲開始出現肌少型肥胖徵兆,七十歲以上約三成的人有肌少型肥胖。

但肌少型肥胖不只發生在老人身上,四十幾歲也有不少人是潛在的肌少型肥胖族群。這些潛在族群多半沒有運動習慣、食量少,和年輕時相比體重沒有增加多少,就算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也在正常範圍內,但往往是體脂肪高、肌肉量少的「虛瘦」。麻煩的是,從外型上來看不胖,因此很難警覺,這也是肌少型肥胖常被忽視的原因之一。此外,許多女性為了瘦下來,只靠飲食控制但不運動,瘦了肌肉、多了脂肪的結果,更增加罹患肌少症的風險。

和只是肌少症或只是肥胖的人相比,肥胖型肌少症因為體重負荷增加,老後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較差,也更容易跌倒、骨折,是失能的高危險群

危機一:失能高危險群

美國路易斯威爾大學流行病學與人類健康系教授保嘉拿(Richard N Baumgartner)等人以新墨西哥老年健康調查(New Mexico Elder Health Survey)的資料,進行為期八年的世代研究發現,肌少型肥胖相較於肥胖、肌少或一般人,失能的風險是兩倍到三倍

肌少症因為肌肉質量、肌力下降,影響身體功能。肌少症的人容易跌倒,但是肌少型肥胖的人更加嚴重。如同小車載重物,因為重心不穩,體重帶給下肢關節壓力更大,導致步行速度更慢、難爬樓梯以及步行時踝關節活動度小。

另一個發表在《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的研究, 則以美國國立健康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的資料為基礎,同樣發現相較於其他年齡層,更年期後的肌少型肥胖的女性跌倒風險最高

危機二: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氧化壓力、慢性發炎以及荷爾蒙異常,使得肌少型肥胖和心血管疾病有很深的關連。

發表在《營養、健康與老化期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 Aging)的研究發現,相較於只有肥胖或只有肌少的人,肌少型肥胖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高出23%。

危機三:升高糖尿病風險

同樣以「美國國立健康營養調查」的資料分析一萬四千多名成人,肌少型肥胖的人有較高的風險發生胰島素阻抗及血糖異常,導致葡萄糖在血液裡流竄。

增肌不只是去運動,更要增加日常活動量

要格外小心的是,並非減肥就能解決肌少型肥胖,甚至可能更糟。因為若以飲食控制的方式減肥,隨著體重下降肌肉量會流失,讓肌少症雪上加霜

日本「高齡者肥胖症診療指南」提醒,高齡者減肥時要謹慎設定降低熱量數,並充分攝取蛋白質,同時進行肌力訓練。甚至,日本減重專科協會理事長永田孝行接受日本《每日新聞》採訪時指出雖然全球沒有統一定義,若身體質量指數(BMI)未達20且體脂率35%,則可能是肌少型肥胖,他建議,如果身體質量指數(BMI),未達20,應該將目標放在增肌。

但增肌不只是去運動,更要增加日常活動量。如上下樓梯不搭手扶梯、走樓梯,飯後去倒垃圾或遛狗等,永田說「除了睡覺不躺著,除了吃飯不坐著」,連看電視也站著。

永田還建議每天盡可能多走路,增加每日步數;而且走路要大步快走,快到和同齡的人一起時,對方要趕上你的速度。

此外,最好每天踮腳尖上下二十次、深呼吸十次,每天做兩回。手掌張到最大再緊握,每天做十次,以建立握力

在飲食上,飯量可以減少,但因為飯量減少而降低的熱量可以移到優質蛋白質,如豆、魚、蛋、肉類等。

但體脂率若已達三五%,就要以減脂為目標,不過飲食上不能減少蛋白質,只能從限制碳水化合物和油脂類下手,以及以下方法可以嘗試。

1.改變吃的順序

飲食從纖維質高的食物開始,蔬菜、海菜、海藻類開始吃,防止血糖急速上升,接著吃蛋白質,最後吃碳水化合物。這個方法也能防止過食。

2.睡前讓腸胃淨空

睡前吃宵夜會讓多餘的熱量囤積在體內,因此,晚餐後到隔天起床最好要間隔七小時以上,讓稱為促胃動素(motilin)的荷爾蒙清空腸胃。

實際上,飲食、運動、肥胖、肌肉和老化彼此關連,又非常複雜,多動、練肌肉、吃優質蛋白質,避免減肥帶來更大的危機。

作者介紹|劉燦宏、黃惠如 、黃惠宇 、李杰

劉燦宏

雙和醫院副院長

台灣彰化人。國小時,母親從高處墜落導致終生下半身癱瘓,因此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復健科醫師。1992年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於台大醫院及部立桃園醫院完成復健專科醫師訓練。2004年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修習肥胖治療與營養學,2007年完成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博士學位,2014年擔任台北醫學大學教授至今,曾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醫學系主任。現為台灣ICF學會、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

黃惠如

暢銷書《慢老》作者

深耕健康醫療新聞20多年,並身體力行。現為斜槓中年,為《天下》雜誌網站寫專欄,也擔任瑜伽老師。曾任《康健》雜誌總編輯,並獲國內外多項新聞獎項。著有:《慢老》、《不減肥才能瘦》、《走吧,有些遠路是必須的》等。

黃惠宇

台北醫學大學代謝與肥胖科學研究所教授

美國伊利諾大學生物系生化組博士,現為台北醫學大學代謝與肥胖科學研究所教授、台灣運動營養學會理事、台灣乳酸菌協會理事、台灣抗老化學會理事。

李杰

資深肌力與體能教練

中華J適能運動有氧協會榮譽會長、J適能團長,擁有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重量訓練教練(AFAA P.I.C. Certification)/基本有氧教練(AFAA WR/RT Certification)、美國運動醫學學會運動指導員 (ACSM Certified Personal Trainer)、美國肌力與體能訓練協會私人教練 (NSCA Personal Trainer)/肌力與體能專家(NSCA 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s)等多張證照,曾任經濟部團體體適能設計顧問、馬偕、萬芳、榮總、恩主公、耕莘、新光等醫院減重門診體適能顧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雜誌《慢養功能肌力》 (原標題:我比較胖,肉多應該比較不會肌少症?)

責任編輯/陳怡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