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根本是文物破壞狂!收集書畫成癡、整張圖蓋滿章毫無美感可言…揭秘乾隆3大「假文青」行徑

2020-12-16 12:20

? 人氣

乾隆的獨特審美觀:繁複華麗的東西我最愛!

其實在乾隆前,清朝的皇帝對藝術的態度是很「安分守己」的,像是他爸爸雍正和爺爺康熙,都以依循古人規矩為主,不敢太前衛、太超過。然而中國發展了數千年的美學標準,到了乾隆時期可說是「砍掉重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乾隆和雍正的美學觀可說是完全對立:乾隆就像五彩富貴花瓶,雍正則像清雅的水墨畫作。如果把雍正的美學觀比喻為外紅內白、色彩線條都乾淨例落的茶盞,那麼乾隆就是在紅色杯身上再描畫鮮黃色的菊花、豔綠色花梗和數片花瓣,無論空間或色彩的分配都亂無章法的恐怖美學。

雍正的審美品味簡約高雅,乾隆卻偏好繁複華麗。而在乾隆的種種藝術「創作」中,又以「瓷母」最具代表性。某一日,乾隆在欣賞景德鎮上貢的瓷器時,心中忽有一股厭惡直上腦門。他覺得這些瓷器都太簡樸了,無法表達出大清王朝的絢麗。他突發奇想:有沒有辦法製造一只集合從宋代到清代所有最具代表性的釉彩,和最具複雜工藝技巧的瓷器呢?

乾隆果然是十全老人,弄什麼東西都要十全十美。僅因這個突如其来的念頭,他要求景德鎮的所有陶瓷工匠,燒製一只結合各類型釉彩的超大型瓷瓶,整只瓷瓶分成許多不同部分,各得使用不同的釉色,不論釉上彩、釉下彩或鬥彩全都要有,總而言之,能多複雜就要多複雜。就乾隆自己所說,他希望把這只瓷瓶稱為「瓷母」,也就是所有瓷器的本源,是最繁複、最工程浩大、最無敵厲害的集大成作品。

乾隆的要求實在頗為刁難。一般來說,一件陶瓷作品很少使用三種顏色以上的釉,除了顏色太多,看起來容易讓人眼花撩亂,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溫度很難控制。每種釉藥都有其獨特的燒製溫度,稍微不小心,整件作品就搞砸了,更何況乾隆還規定,瓷母必須具備十二幅裝飾圖(稱為「開光」)和十七種釉彩,困難程度遠超乎想像。

在完全不計成本地耗費民脂民膏下,瓷母終於在多次嘗試後順利燒製成功;不過當這只色彩斑斕的瓷瓶運來紫禁城後,大家幾乎都看傻眼了。滿朝文武原本天真地以為,把這麼多種顏色集合於一件器物,必定能收青花的唯美、冬青釉的沉靜和琺瑯的斑斕;可惜的是,事實卻完全相反,看不見十七種釉彩各自的優點,也不知道這件器物的主題和要強調的特色,徒然展現出毫無美感、一逕花花綠綠的恐怖美學。

正當滿朝文武沉默之際,乾隆卻神情愉快地走上前去。審美觀獨特的他,並沒有對這只瓷瓶產生多大反感。他細細端詳著瓷母,囑咐眾人將它安置在文華殿的顯眼位置,以便讓滿朝文武都能看見那眼花撩亂的裝飾。

作者介紹|江仲淵

臉書「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團隊創辦人,古人黑歷史挖掘專家、文學研究扒皮手,擅長以生動幽默的文筆講述歷史人物。
 
目前擔任關鍵評論網、風傳媒、今周刊、自由電子報自由評論網等四家媒體專欄作家。完成《時代下的犧牲者:找尋真實的汪精衛》時,年僅十七歲,是臺灣當代最年輕的史學作家,目前則仍在大學就讀中。
 
著有《民國文人檔案,重建中》《時代下的犧牲者:找尋真實的汪精衛》《時代下的毀滅者:希特勒與帝國十大信徒》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究竟出版社《文青這種生物,自古就有》(原標題:蓋一次不夠,你有沒有蓋第二次?)

責任編輯/連珮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