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請練習「閉嘴」!當孩子難過哭泣時,叫他「不要哭」,長大容易沒自信

2017-08-01 07:20

? 人氣

有句話叫做「孩子有耳無口」,意思是要孩子乖乖聽大人的話就好,嘴巴閉起來、不准講話。這些孩子被要求服從與聽話,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或者,當孩子表達情緒時,卻遭受父母的否認或是冷嘲熱諷,孩子當然覺得不被父母理解、覺得自己不重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讓孩子了解,每一種情緒都是正常的

情緒遭受父母的否認,孩子會覺得不被父母理解、覺得自己不重要。(圖/Counselling@pixabay)
情緒遭受父母的否認,孩子會覺得不被父母理解、覺得自己不重要。(圖/Counselling@pixabay)

我曾經在兒童諮商辦公室裡看到牆上掛著一面旗子,寫著:「孩子需要被看見、被聽見、被相信。」這短短幾個字正是告訴父母:「這是教養時,必須讓孩子感受到的。」如果父母能夠接納孩子的每一種情緒,就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看見、被聽見、被相信。

電影《腦筋急轉彎》運用動畫描述小女孩萊利的情緒,大腦裡住著五個情緒小人物:樂樂、怒怒、憂憂、厭厭和驚驚,負責萊利的快樂、生氣、悲傷、厭惡以及驚嚇五種情緒。電影裡,萊利的大腦內有一個情緒控制台,當樂樂操作控制台時,萊利就會很開心;當憂憂操作控制台時,萊利就會很難過。

電影前半段,負責開心情緒的樂樂想盡辦法不讓憂憂出來礙事,因為樂樂想要萊利開心就好、不要難過,於是,樂樂在地上畫一個圈,叫憂憂待在圈圈裡不要出來。

(圖/翻攝自youtube)
(圖/翻攝自youtube

這是許多人對情緒的誤解,認為負面情緒都是不好的。在兒童諮商的經驗中,我看過許多孩子有這樣的觀念,尤其當「負面情緒」又和「行為問題」連繫在一起——像是因為生氣所以打人,然後被父母和老師責罵——於是孩子相信,負面情緒是不好的。

許多孩子都跟我說:「會生氣的孩子是壞孩子!」而我會對孩子說:「生氣是很正常的情緒,不好也不壞,不管是大人或是孩子,每個人都會有生氣的時候。」

雖然生氣是很正常的情緒,但是不代表生氣時可以傷害他人。父母要讓孩子了解:「有哪些感覺」和「做出哪些行為」是不一樣的,並且教孩子用更適當的方式處理這些情緒。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開心、難過、生氣…每一種情緒都很正常,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

接納孩子的每一種情緒

請想想看:今天,你因為一件事情感到非常難過,當你和好朋友述說時,朋友卻回覆:「拜託,這有什麼好難過的,不要再難過了!」聽到這句話,你有什麼感覺呢?你可能會很生氣、覺得不被理解、覺得更難過、覺得被否定,或是,你再也不想找這位朋友談心事了。

同樣的,當孩子覺得難過、害怕時,爸爸媽媽卻取笑或責備他:「哭什麼哭,這有什麼好哭的?」「這有什麼好難過的?」「這樣就害怕喔?膽小鬼!」「不要再難過了!」這些否定的言語會讓孩子覺得「不被接納」、「爸爸媽媽不了解我」、「我不能有這些感覺」、「我的情緒並不重要」、「我一點都不重要」,甚至會讓孩子認為有情緒是不好的,或是無法接受自己的情緒。

否定的言語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不了解我」,或是無法接受自己的情緒。(圖/markzfilter@pixabay)
否定的言語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不了解我」,或是無法接受自己的情緒。(圖/markzfilter@pixabay)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常常被否定自己的情緒,長大後也可能會產生許多問題,譬如:他們可能會常常懷疑自己、沒有自信,畢竟,每次的感受都被否定時,孩子要如何相信自己的感覺是正確的呢?這些孩子長大後,就像我在諮商室中接觸到的許多個案,有些人無法辨認情緒、有些人一直認為自己不夠好。

心理學家潔妮絲‧韋伯博士(Jonice Webb)用「情緒疏忽」來形容常常否定孩子情緒的父母。她認為:「在情緒疏忽下長大的孩子,常常會覺得『我的情緒不重要』,也因為孩子的情緒經常被否定,他們無法理解、信任自己的情緒;長大後,孩子可能會覺得內心空虛、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和他人連結,或是覺得自己有問題,但又說不上來到底哪裡有問題。」

的確,一些孩子害怕或難過的事情,像是吃到一半的糖果掉到地上等等,在大人眼中看起來只是「小事一件」,但是,對孩子來說卻很重要。

孩子感受到的每一種情緒都是真實的,請讓孩子擁有這些感覺,不要否定他的任何一種感受。

同理+傾聽,父母可以這樣做

負面情緒有時候需要抒發。(圖/翻攝自youtube)
負面情緒有時候需要抒發。(圖/翻攝自youtube

電影《腦筋急轉彎》將情緒擬人化,裡面有個橋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小女孩萊利在小時候有個幻想朋友小彬彬,他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幻想兩個人一起騎著火箭車。萊利長大後,大腦清潔人員準備把火箭車倒入垃圾場,讓這個記憶被遺忘。小彬彬看到這一幕,非常難過。

看到傷心的小彬彬,負責開心情緒的樂樂不斷想逗他開心。於是,樂樂在小彬彬面前扮鬼臉搞笑,對他吆喝著:「沒關係,我們可以解決問題的!走吧,我們繼續找回去的路吧!」但是,樂樂的熱情沒辦法讓小彬彬開心起來。

這時候,憂憂走過來,靜靜的坐在小彬彬身旁,聆聽小彬彬述說和萊莉玩火箭車的愉快回憶。憂憂一邊聽,一邊回應:「哇,萊莉和你一定玩得很開心!」「你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一定很難過吧。」最後,小彬彬抱著憂憂大哭,哭完後擦擦眼淚說:「我沒事了,繼續走吧。」

很多時候,父母都想當「樂樂」,在孩子難過的時候想辦法逗孩子開心、告訴孩子:「好了,不要再難過了。」「只是一顆糖果而已嘛,有什麼好難過的,再買就好了啊!」甚至想盡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像是:「走!我帶你去吃冰淇淋!」但是,這些行為傳遞給孩子的訊息就是:「我不想接納你難過的情緒,你最好趕快開心起來。」

電影中的憂憂則是示範了「同理心」:靜靜坐在傷心難過的小彬彬身邊、認真傾聽、陪伴、一起感受憂傷的情緒。

「同理心」是「與人一同感受」。身為父母,你或許無法理解「為什麼孩子會因為一顆糖果掉在地上就這麼難過」,但是,就算你無法理解,還是可以接納孩子的情緒、陪孩子一起感受傷心難過,因為,孩子的悲傷情緒確實存在。

你願意像電影中的憂憂,花一點時間傾聽、認同孩子的感受情緒嗎?

父母應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同理他可能有的情緒!(圖/markzfilter@pixabay)
父母應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同理他可能有的情緒!(圖/markzfilter@pixabay)

接納孩子情緒的日常練習

接納孩子的情緒是需要練習的,畢竟,我們過於習慣立刻「解決問題」,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是,一看到孩子傷心難過,就想趕快告訴他該怎麼做。

譬如,當孩子哭著說:「他不跟我玩。」你趕緊回:「沒關係嘛,你可以跟其他小朋友玩啊。」當孩子告訴你:「我討厭弟弟!」時,立刻糾正他:「你是哥哥耶,要愛護弟弟啊。」這樣的回應方式會在不知不覺中傳遞給孩子:「你的感覺是錯的。」

孩子有情緒時,以下三個步驟可以幫父母接納孩子的情緒:

1、提醒自己: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感覺和情緒,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2、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同理他可能有的情緒。可以告訴孩子:「朋友不跟你玩,你一定很難過吧。」「我可以感覺到你現在對弟弟非常生氣。」認真傾聽孩子,讓孩子知道你接納、了解他的情緒。

3、想辦法讓自己「閉嘴」。請告訴自己:「我要陪孩子面對這些情緒,不是要立刻幫他解決問題。」請克制自己想告訴孩子「不要再難過了!」的衝動,也避免自己做出評價、否認,或是想要逗孩子開心的言行。

接納孩子的情緒表示你認同孩子有這些情緒,並且不去批評情緒的好或壞、正不正常。當父母能夠同理孩子的情緒時,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理解、接納、支持,就可以像電影裡的小彬彬一樣,從情緒中站起來,繼續往前走。

作者介紹|留佩萱

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諮商教育(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 博士候選人,為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National Certified Counselor, NCC),主要諮商對象為小孩、青少年、大學生、以及家庭。

研究興趣包括神經心理諮商學、大腦神經科學、創傷、兒童虐待防治、兒童創傷治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親子教養、兒童遊戲治療,以及其他心理健康議題。曾在台灣人本教育基金會擔任札記編輯、數學想想老師,目前於《人本教育札記》、《健康遠見》、《親子天下》有固定專欄,持續用溫暖的語調,提供廣博的教養、心理健康訊息,幫助許多僵化的家庭關係找到解套方式。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小樹文化《童年會傷人》(原標題: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覺得被理解)
責任編輯/蔡昀暻

【好物推薦】今夏消暑提案,DIY冰淇淋這樣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