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教室抽菸,為何老師不該直接下禁菸令?美國思想家一句話點破解決問題的關鍵

2017-07-10 05:20

? 人氣

每個禮拜三下午,一位優秀的老師會教導十一名學生,上三個小時的問題解決課程。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十一位同學當中,有一位有抽菸的習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教室裏的抽菸問題

教室的空間並不大,空調也不好。但是,香菸很便宜,而且,味道也滿濃的。第一個小時的課一過,除了最矮小的那個同學之外,其他人都聞到了菸味。

雖然幾位身高較高的同學已經露出了不悅的神情,但是,抽菸的那位同學還是自在地吞雲吐霧,完全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對於身為問題解決者的老師來說,這很明顯就是個問題—或者很快就會是個問題。

在繼續往下看之前,請先思考一下上面的這個案例,然後,為底下的問題挑選出一個答案:

這是誰的問題?

這是誰的問題?(圖/經濟新潮社提供)
這是誰的問題?(圖/經濟新潮社提供)

(a)那十位不抽菸的同學

(b)那位抽菸的同學

(c)老師

(d)教務長

(e)校長

(f)以上皆非

(g)以上皆是(包括選項f

考量現實的情況,答案絕對不會是(c)老師,因為,從小他就和有菸癮的老爸一起生活,他很能適應污濁的空氣,所以,抽菸對他來說是很正常的壞習慣。

至於教務長或校長,就和往常一樣,他們根本不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所以,問題也不會是他們的。

經過篩選,答案就剩下(b)那位抽菸的同學,或是(a)那些不抽菸的同學。

到了第二堂課,老師因故遲到了十分鐘。因為這位老師地位崇高,所以學生們決定在教室等他。抓住這個機會,一位不抽菸的同學決定召開一個問題解決會議,討論教室的空氣污染問題。

當老師姍姍來遲,會議正熱烈地進行著。包括那位抽菸的同學也熱情地參與討論。可能是因為這堂課的主題剛好就是討論如何有創意的解決問題,所以,老師睿智地決定讓會議繼續進行下去。不過在會議中他只有旁聽的權利。

會議正進行著,包括那位抽菸的同學。(圖/經濟思潮社提供)
會議正進行著,包括那位抽菸的同學。(圖/經濟思潮社提供)

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被列在黑板上,其中包括:

(1) 所有同學在上課之前,都先打電話給抽菸的那位同學,提醒他不要把香菸帶到課堂上。

(2) 指派當中一位喜好晨間活動的同學,請他在早上四點半打電話給抽菸的那位同學,問他為什麼要在前一堂課抽菸。

(3) 他們會把抽菸那位同學的車胎放氣—抽一次菸放一次氣。這就是俗話說的,以眼還眼,以空氣換空氣…。

會議大約進行了一個小時,透過愉快的討論過程,抽菸的那位同學知道了大家的想法—在不感覺被侵犯,也不覺得需要防範別人的情況下。

會議主席詢問抽菸的那位同學,上面哪個點子是他覺得可以接受的,或者說,哪個點子只要適當的修改,就可以接受?很快的——幾乎同時——抽菸的那位同學表示,他很願意不再在教室裏抽菸,因為,他不希望被大家厭惡甚至,他希望這麼做之後可以更受歡迎)。

主席為了讓這個討論可以呼應到課程的主題——如何有創意的解決問題—於是,他要求每一位同學,在每一周,都帶些比香菸還要美味——或至少有趣——的零嘴到課堂上和其他同學分享。

同學們對於這個建議都欣然接受。很快的,香菸的氣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含有上千卡路里奇怪的食物,像是—甘菊餅乾、胡蘿蔔蛋糕、烤雞翅披薩、青蕃茄派、結合雙份巧克力與苜蓿芽的軟糖…等等零食。這門課一直到學期末都進行得很順利,同時,大家也胖了不少。

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是,如果當時老師選擇的是答案(c)——問題是老師的——那麼結果又會如何?他可能會:

(1)規定課堂上禁菸,強迫那些喜歡抽菸的同學放棄修課或是忍住煙癮。

(2)規定課堂上是可以抽菸的,強迫那些不抽菸的同學離開教室,或是忍住菸味直到想吐為止。

(3)規定哪幾堂課可以抽菸哪幾堂課不行,或是哪幾小時可以抽菸哪幾個小時不行。然而這樣的解決方案,雙方是都不會滿意的。

不過,老師十分聰明,當時他並沒有作出任何規定,因為,他遵守著自己的一個問題解決信條:

不要急著幫別人解決問題,當他們自己就可以處理得很好的時候。

不只是因為和問題有利害關係的相關人,必定對問題有較多的了解和感受,而且,如果解決方案是「他們」自己提出的,基於自尊心,他們會很關心自己提出的解決方案最後是否奏效。畢竟他們已經花了時間——整個學期45小時課程中的90分鐘——這使他們相當期待解決方案能夠成功。(延伸閱讀:蘋果帶不帶皮吃竟引發爭議?

相反的,如果相同的建議是由老師基於自己的權威地位而提出的,那麼,建議可能不會被接受,或者,就算接受,也不會被充滿熱情地實踐。

我有一個朋友,是個很迷糊的教授,他常常在高級餐廳飽餐一頓之後,才發覺自己身上沒有半毛錢。遇到這樣的情況,他通常只是面帶微笑,對著餐廳的負責人說:「我們有了一個麻煩。」你能想像如果他說的是「你有了一個麻煩。」或是「我有了一個麻煩。」結果會是如何?

如果這是他們的問題,就讓它成為是他們的問題

作者介紹|唐納德‧高斯Donald C.Gause

他是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Thomas J. Watson工程學院的系統科學教授。他的研究重點是:複雜系統的設計與開發,以及大型企業的創新。

他和傑拉爾德‧溫伯格(Gerald M. Weinberg)都是國際知名的講師和顧問,也同為美國計算機協會(ACM)的講師。他們長期合作過各式各樣的計畫,並合著有另一本書《從需求到設計》(Exploring Requirements,經濟新潮社出版)。爬山是他們共同的興趣。

傑拉爾德‧溫伯格Gerald M. Weinberg

他是美國軟體工程界最著名的人士之一。他曾任職於IBM、Ethnotech、水星計畫(美國第一個載人太空計畫),並曾任教於多所大學。他更是傑出的軟體專業作家和軟體管理思想家,因對技術問題與人性問題所提出的創新思考法而為世人所推崇。1997年,溫伯格因其在軟體領域的傑出貢獻,入選為美國計算機博物館的「計算機名人堂」(Computer Hall of Fame)成員。他也榮獲J.-D. Warnier獎項中的「資訊科學類卓越獎」,此獎每年一度頒發給在資訊科學領域對理論與實際應用有傑出貢獻的人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經濟新潮社《你想通了嗎?——解決問題之前,你該思考的6件事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