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奢侈華麗上競爭,堅持在餐點最美味時呈給客人!日本懷石料理的精神令人感動

2017-06-11 09:30

? 人氣

懷石料理即所謂「茶懷石」,眾所周知就是茶會中的料理。且容筆者在稍微詳細地介紹過茶之後,再為大家解說懷石料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將臨濟宗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榮西,也在一一九一年(建久二年)將抹茶帶來了日本。榮西將茶的效用整理為《喫茶養生記》(一二一一年﹝承元五年﹞),上呈給當時的將軍源實朝。該書將茶介紹為藥,後來普及為上流階級的飲料,在京都、奈良為中心也出現了由僧侶們所開設的茶所。栂尾茶與宇治茶也在室町時代的中期成為高級茶。

喝茶的習慣從僧侶開始,進而傳播到武家及貴族,最後也滲透到平民階級。泡茶方法有「禮茶式」與「茶寄合」兩種,禮茶式後來演變為武家的喝茶儀式,茶寄合也稱為「鬪茶」,後來普及為一種猜茶產地的遊戲。現在這種遊戲據說在群馬縣中之條町還有團體在進行,也演變為賭博或酒宴的形式。政府也曾頒布禁止令,但據說沒有太大效果。

另一方面,上流階級的喝茶儀式中,泡茶方式也漸漸形式化,重視泡茶器具或房間的擺設等,整體轉為華麗風。相對於此,另一種透過靜靜地喝茶來提高精神力的潮流也相應而生,促使了茶道的成立。

茶道經歷村田珠光(一四二三-一五○二年)、武野紹鷗(一五○二-一五五五年)到茶聖千利休(一五二二-一五九一年)發展完成,利休提高了茶道的精神力,同時針對相對於料理方面已經過於形式化的饗應料理,創造了可增進料理者與食客關係的飲食方式,也就是懷石料理的基礎。

懷石料理本來稱作「會席料理」,是取自人們齊聚一堂享用美食之意,但同樣都是集會宴席,後世為將有飲酒的酒席與喝茶的茶會作區別,因此改稱為「懷石」。所謂懷石是指禪宗的修行僧在忍受空腹時為分散注意力,將石頭抱於懷中,取其意代表在喝茶前稍微果腹。因此,為了能更享受茶的美味,要在喝茶前攝取一些輕食,這就是懷石料理的由來。

利休原則上視一湯三菜為料理,追求重視食材原味,招待人必須凝視自己的心,受招待的一方也必須具備高度的精神力。這部分與「侘」、「寂」等詞語一起被傳承下去。

例如就算只是一雙筷子,在準備給客人時,也要刻意沾濕後再去除多餘水氣。這樣客人在用這雙筷子夾一口飯來吃後,就可以發現飯不會黏在筷子上,進食時非常方便,進而查覺招待者的心意。料理也不在奢侈華麗上競爭,而是要考慮在餐點最美味的時候呈給客人。在此之前,已太形式化的料理形式都會讓溫熱的餐點變冷,讓涼的餐點失去涼度,在味道方面欠缺考量,對於食品也只局限於追求其珍奇性與知名度等要素,相對於此,整體而言都極為簡樸的就是懷石料理。

從抹茶到煎茶,越喝越豐富的茶道文化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抹茶發展成為上流階級的飲料,煎茶(將茶葉用熱水煎煮)則是於江戶時代才開始普及。煎茶如後述的普茶料理一樣,都是先以「煮茶」之形式普及。「煮茶」類似現在的「番茶」,因為用煮的所以叫做煮茶。在《普茶料理抄》(一七七二年﹝明和九年﹞)中針對「煮茶之式樣」有如下記載:

先呈上茶點給先到的客人,調整風呂(煮泡茶用熱水所用的風爐)火侯,將水倒入湯瓶,置於風呂上。水滾則將滾水倒入瓶內沖洗過一次後將水倒至茶渣盤,將茶葉裝入右方茶器再倒入滾水。稍待片刻後取出茶碗,置於茶托上,分別呈給每個客人。若茶味轉淡則可加熱茶器,稍待片刻後再呈予客人。但主人須提供餐點善加招待客人,使客人不覺無趣。客人也必須互相等待至全數到齊再前往茶室。

用於煮茶的茶葉,是將製造抹茶時產生的雜物用火炒而成。貝原益軒的《養生訓》(一七一三年﹝正德三年﹞)中也有如下記載:

使用抹茶時不會先炒或煮,因此抹茶較烈。

使用煎茶時會先炒或煮過,因此煎茶較為溫和,適於平時飲用。

煎茶需以小火炒大火煎。煎煮時要選用燒得較旺的堅硬木炭,起大火來煎煮。沸騰時加入冷水,如此一來可使茶更味美。不可用大火炒,也不可用微弱的小火來煎煮。以上皆記載於中國的《茶經》。

依上所述,烘培茶時要用小火耐心炒,喝的時候要用熱水來煮。跟現在煎茶一般認為六十到七十度最理想的做法差距頗大。可推測應該是以前被拿來作為煎茶的茶,其實是現在的番茶或焙茶之類的茶。

為了解煎茶的普及程度,可參考人見必大的《本朝食鑑》(一六九二年﹝元祿五年﹞)中的敘述:「在江戶街頭販賣的煎茶產於駿州、信州、甲州、總州、野州(下野國)以及奧州。近來江東地區的人習慣在早餐前先飲用幾碗煎茶,此稱為朝茶,最受婦女們歡迎。」由此可見,在煎茶出現以前,說到茶大家都會想到抹茶,但在十七世紀後半,煎茶已經以女性為中心,普及到各個階層。然後在攤販等可以看到的販賣用茶,則有枇杷葉茶或麥茶等。

進入江戶時代,煎茶的製造終於開始。不過現在一般過濾後再飲用的方法,是更之後才出現的。本來日本的水就甘甜美味,人們一般認為飲料只要有水就夠了。藥草還是會煎煮,但日常生活中的飲料就是熱水或涼水。據說外出時喝的茶也是以抹茶為主。

販賣用的茶,以前是裝在鍋子裡搬運到寺院前,泡成抹茶來讓人們飲用。後來演變成路上販賣的形式,開始出現了設有座椅讓客人飲用煎茶的茶屋,這裡的茶是一整天都將茶葉泡著,然後直接給客人喝。稍微高級一點的茶屋會準備茶漏,注入熱水沖泡過濾後才給客人喝。

一八一○年(文化七年)以後開始盛行掩茶,掩茶是將茶葉放在茶瓶內再加入熱水的泡法,跟現代日常生活中的泡法一樣。

後來茶的製法漸趨講究,熱水溫度也會依據茶種有所不同。而且,最近還有要泡好喝的茶,必須避免使用自來水的趨勢,注重選擇符合良質好茶的水。另外,室町時代以來茶道使用的是抹茶,相對於此,進入江戶時代之後也誕生了煎茶道。

日本料理發展的革新者

回到主題,茶料理與法國正式料理非常相像,都是套餐式;然後,在法國料理後來逐漸過於形式化時,融合俄羅斯料理的時間順序形式來促進更進一步的發展,日本料理在這方面也相同,懷石料理也是時間順序式,以一個革新者的角色出現在日本料理中。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懷石料理的順序。

雖然依照流派的禮儀可能有些許不同,不過並無太大差異—

將飯碗、湯碗、向附、筷子擺放於折敷上,配膳給每個客人。所謂向附,其名稱是取自在折敷上擺放於飯碗與湯碗對面之意,內容多為生魚片。最初的飯,要等待飯煮熟的最後一個步驟,也就是悶十分鐘完成之後,立刻挖一飯匙的量盛進飯碗裡,分量大約是兩口而已。湯是以味噌調味。

然後由亭主(招待者)拿著銚子(酒器)與酒杯,邊為客人斟酒邊退下。

上菜順序依流派不同,大致是燉煮料理、飯、追加湯,或飯、追加湯、然後燉煮料理。此時的燉煮料理為主角,是亭主方面最花精神去製作的料理。

接下來是將燒烤料理烹調後上桌。

此時要端著銚子、飯器,為客人添上十足分量的酒與飯。

之後的小湯品(可消除口中餘味的小菜)要準備極少量,但味清淡,是屆於熱水與湯品中間的料理。

料理後半部分的最先上的是八寸與銚子。八寸之名取自寬八寸的白木材質,有邊的方形盆,將海鮮與山味按照人數分裝於內後上菜。亭主要邊斟酒邊炒熱餐桌的氣氛。看情況決定是否要上追加酒菜。

湯桶跟醃漬菜是最後一部分。將用鍋巴添加香味的湯盛進飯碗與湯碗,搭配醃漬菜來食用。也就是說,將最後的飯作成湯泡飯,有如清洗飯碗與湯碗一樣吃得乾乾淨淨,懷石料理的程序就此結束。

在以上的過程當中,亭主都不會一起享用,會在準備處不起眼的地方陪伴客人。餐點以一開始的折敷為中心,將向附的容器用懷紙擦拭乾淨之後,把傳過來的料理分裝於內。因為主角是燉煮料理,所以用碗來提供給每個客人,但這個碗是放在折敷外面。

在八寸及酒之前的小湯品,角色如同法國料理中的雪酪(Sorbet)。這道料理也是以個人小碗上菜,蓋子有時候會用來作為盛接下一道的八寸之用。整套套餐中使用的餐盤只有折敷一個,相對於本膳料理將餐盤排列的方法,在簡略化的同時,也考驗著招待方判斷料理上桌的時機與心思。

一般認為懷石料理的菜色都方便用筷子分量、方便食用、調理方法與材料不重複、以及餐具與料理的盛裝方式等等,都凝聚了料理人的心意,可說是究極的日本料理。在品茶前享用的輕食,是由泡茶人親自下廚,只要抱持真心,普通人的手藝也能做出懷石料理,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承襲本繕料理的會席料理

到了江戶後期,庶民間的饗應料理形式逐漸固定為「會席料理」,根據《日本史小百科飲食》的記載,一開始是俳句創作會之後的酒宴,一六二九年(寬永六年)的冬天,俳人山本西武在京都二條寺町的妙滿寺,舉辦百句連歌創作會即為會席料理的起源。此俳句會結束後,舉辦的酒會即被稱為俳句會席。

然後隨著料理茶屋的發展,外食料理逐漸成長,樣式也隨之確立,會席料理則以料理茶屋的形式漸漸普遍。

其樣式承襲本膳料理,以三膳為基本,再採用茶懷石中,重視因計算「時機」來提高美味程度的料理,經過巧思之後,濃縮成二膳。由於是宴會樣式的料理,因此飯類上菜的順序不是最先而是最後。現在日本旅館等的宴席料理,上菜方式即是承襲自此,但對於一般民眾而言,並不便於享用。

作者|大久保洋子

1943年出生,日本群馬縣人。畢業於日本實踐女子大學文家政學部。現任實踐女子大學教授。食物營養學博士,專門研究「飲食文化論」、「料理方法學」。著有:《江戶人都吃些什麼?》一書;另合著有《從史料談江戶生活:122則故事》、《從史料談明治時代的東京:100則故事》、《從史料談江戶時代的社會現況:100則故事》、《飲食生活論》、《日本的飲食文化》等書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 《江戶的食空間:從街頭攤販到將軍的餐桌,日本料理就是這麼來的》(原標題:和茶文化息息相關的懷石料理)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