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保缺漏,如何逼死獨居老婦?中風失能、3坪屋全尿味,他在台東看見地獄真貌

2017-05-25 14:34

? 人氣

家裡請一位24小時外籍看護,可以解決失智症患者日常生活可能遇到的問題嗎? 或許有所緩解;如果不能解決問題,將患者送進提供24小時照顧服務的全日型機構就可以解決了嗎? 失智症團體家屋或許能幫得上一些忙,若不求助機構、不請外籍看護者,有沒有其它選擇? 期待有一天居家照顧與醫療密切合作,透過社區整體的力量支持失智症照顧家庭,也能在自宅接受良好的醫療服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健保體制的侷限

台灣直到2015年, 健保才開始「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試辦計畫」。在此之前,完全沒有正式的居家醫療可以幫忙上述個案中獨居的Mamu。你能想像這類老人因為就醫不便,將健保卡寄放計程車上(請計程車司機幫忙領藥)或託人領藥,幾乎變成常態。獨居老人的醫療問題,誰應該照顧? 如何負責?

根據統計處資料,去年(2016)上半年為止,全台列冊需關懷之獨居老人人數共有45458人,占總人口286萬八千位老人(六十五歲以上)中的1.62%。若以獨居老人全年接受居家服務65萬八千人次、陪同就醫近一萬六千次來計算,相當於平均每人一年需要陪同看病0.34次以上。然而,在列冊的46000多位需關懷的獨居老人中,只有7229人家中有安裝緊急救援連線。台灣的獨居老人,要不是身體特別健康,就是長期託人領藥,甚至和我眼前的Mamu 一樣,隨時可能發生意外。

過去全民健保的居家護理和安寧照護,重視「疾病因素」和「失能程度」。比方說,需要兩位醫師確診「末期」,或失能評估的巴氏量表必須低於六十分,又或是得臥床超過三個月、身上長期有鼻胃管、尿管等「管路加持」,才能符合申請照護條件。

但是,「地理因素」和「社會因素」是不是也該列入衡量呢?

當偏鄉的公車一天只有三班,家裡沒有汽車,只有機車,距離最近的衛生所必須騎機車過山路一小時的時候,考量地理因素變得相當重要。當只有兩個老人互相依靠時,萬一其中一位老人重病失能,另一位老人該如何就醫? 倘若每個月要拿慢性病藥物,醫院醫師說健保規定每三個月要空腹來醫院抽血一次,怎麼辦? 這麼一來,是否每隔三個月在外地工作的小孩就必須請假回台東,帶老夫妻去醫院抽血? 隨著人口高齡化,地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只會越來越巨大。

即使不是住在偏遠山區, 若因交通不便、經濟不寬裕等問題, 有一天你/妳老了, 會不會變成跟Mamu 一樣呢? 連我都要為自己擔心。

作者簡介|余尚儒

台灣在宅醫療研究會召集人,現為「全台灣最小、沒有圍牆的大醫院」台東聖母醫院居家醫療主治醫師。

曾任─嘉義市社區醫療發展協會理事長、臉書「PM2. 5 自救會」發起人、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六福診所主治醫師,以及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台灣健康人權行動協會理事。

長期關注台灣環境正義、糧食安全、在宅醫療等議題,深耕地方。結合跨專業,持續推動理想中有溫度的照顧模式,相信這是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非走不可的路,並積極在報章媒體分享研究與實踐心得,期盼台灣早日建構完善的在宅醫療照顧體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在宅醫療 從cure到care:偏鄉醫師余尚儒的翻轉病房提案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