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養出樂觀的孩子?專家道出6大訣竅:具備這些能力,樂觀也可後天養成!

2020-05-20 12:10

? 人氣

例如面對失敗時的心態,是否會擔心別人的眼光、害怕其實自己沒有天分,或懷疑自己未來的規劃……。2018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同時也調查了學生的態度與福祉問題,包括歸屬感與生活滿意度。結果發現,台灣15歲學生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害怕失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臨床心理師廖聆岑也分享她的觀察:容易產生情緒困擾或憂鬱的大學生,通常有明顯的負面思考特質,從其成長經驗與家庭互動中也都有脈絡可循,包括過去曾遭受霸凌、經常被否定或很少感受到父母的支持等。

廖聆岑談到,很多孩子表現很優秀,但內心覺得自己永遠都做不好,自我價值感愈低落,就愈容易用負面眼光看外在世界。這其實與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有關,例如從小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字沒寫好就整頁撕掉、寫到半夜還在寫,最後把字練得很漂亮,卻很難抹去「不斷被批評,做不好,還要再更好」的陰影。

「你是什麼樣的父母,比起如何養出樂觀小孩還重要,」正向心理學專家王明華坦言,父母要先覺察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調整好自己,因為「孩子是學你怎麼做,不是聽你怎麼說」。

「你希望小孩是『完美』或『完整』的人?」王明華拋出一個值得父母深思的問題,父母怎麼看待自己的孩子也是一大關鍵。

自知自信是樂觀的基礎

父母的思考與行為,包括對於小孩生活事件的歸因,會影響小孩發展樂觀與悲觀的模式,以及因應事件的策略方法。

克里爾建議父母,檢視一下自己在孩子面前對生活所呈現的評論。如果孩子聽到很多樂觀的想法,就可能發展出這樣的思考方式,找尋並指出事件和經驗中有利的面向。即使事情不順利,也能夠發掘積極的一面。

例如小孩考試考不好,不要悲觀的認為是「孩子比較笨」、「每次都不好好學」、「學什麼都學不好」,而應引導孩子做樂觀的分析:「我沒有好好學,所以考不及格」、「我每天多練習題目,下次應該會考好一點」、「我在其他學科表現很好」。

樂觀的人具有一個重要的特質,就是具備「我可以做到」的能力。郭乃文指出,父母在孩子出生後,就可以開始創造、累積正向的經驗,培養自信心。接著教導孩子對於正、負向經驗進行分析,譬如為什麼跑步變快或變慢了。最後再從中找到成功與失敗的變項,即使遇到沒經歷的事情,至少能夠掌握什麼條件是重要的。

「自我效能感的產生,不能只有說說想想,最重要的是去做,在做的過程中才會發現自己是有能力做到的,或已經逐步接近想要達成的目標,」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宋鴻燕說明。

郭乃文強調,要把「正向」當做動詞,人不是被評價的,也不是抱持「我要做給你看」的心態,而是自己追求變善、變好的歷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