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養出樂觀的孩子?專家道出6大訣竅:具備這些能力,樂觀也可後天養成!

2020-05-20 12:10

? 人氣

大腦做不出它不會的事。郭乃文也指出,「樂觀不是想開一點而已,而是藉由經驗不斷累積能力,看得到自己的成長改變,並相信自己會愈來愈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看到世界衛生組織祕書長譚德塞對台灣的不實指控,留學英國的台灣學生林薇花了整晚製作、上傳一支「中英雙語公開信」的影片,吸引逾7萬人按讚;YouTuber阿滴、設計師聶永真等人也募資買下《紐約時報》全版廣告,發起「Taiwan Can Help」行動。

樂觀,不只是正向思考

「我只是在那個時間點,做了我可以努力做好的事情,」林薇說,不一定要很有影響力的人,才能一同抗疫,「我們每一個人都同等重要,也都能發揮影響力。」

不只新病毒,生命中可能遇到各種的挑戰,樂觀正向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樂觀,不是「想開一點」、「凡事多往好處想就對了」,而是根據事實做合理評估、在觀察學習與經驗累積中獲得成長,以及提升自我的效能感,主要分為下列三個重要面向:

面向1. 一個人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特別是不幸或負面事件,抱持樂觀的解釋心態。

賽里格曼在書中提到,悲觀的人相信壞事都是自己的錯,會毀掉他的一切,會持續很久;樂觀的人在遇到同樣的厄運時,會認為現在的失敗是暫時性的,每個失敗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錯,可能是環境、運氣不好或其他人為帶來的後果。不同的思考習慣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面向2. 一個人面對不確定的環境時,預期會有正向結果發生。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正向心理學中心主任吳相儀認為,樂觀指的是「預期有好事會發生且充滿信心,有毅力的追求目標並勇於面對挫折」;悲觀則是「對未來具有負向預期且懷疑自我,追求目標時半途而廢」。

面向3. 樂觀是一種普遍化自我效能,也就是一個人在面對環境時,對於自己的因應能力具有高度自信。

悲觀,容易使人變得消極、無助、退縮或放棄,即使成功也會認為是一時幸運。樂觀的人則較有彈性、面對挑戰時不會輕易放棄,更容易達成目標、累積自信與能力。

多項研究顯示,樂觀會帶來各種效益。例如樂觀的人較少生病,罹患高血壓、心臟病、癌症等風險較低,同時比一般人長壽;更懂得積極的處理壓力,擁有更快更好的挫折復原力,在很多方面較容易獲得成功。

20200520-從小孩如何解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可以看出樂觀或悲觀。(圖/未來Family提供)
從小孩如何解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可以看出樂觀或悲觀。(圖/未來Family提供)

大人的角色楷模很重要

「父母要增進小孩的情緒健康,教導樂觀是所能做的最重要事情之一,」英國親職教養專家克里爾(Anita Cleare)在〈為何父母應該教小孩樂觀〉(Why Parents Should Teach Optimism)一文中強調,小孩如何解釋事件,直接關係到他們的自尊及對自我的感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